昨天写了一点中国象棋,同样没落的还有国际象棋。不只在国内,欧美的小孩子下国际象棋的也不多了,可玩儿的东西太丰富。在国内最受重视的时候是当年谢军封后前的一段,最后几盘棋都是有几个小时直播的。那是在1991年,没有那么多的频道可以选择,我相信很多观众都看过一点,也了解了一些规则。很多小孩子在那时开始学棋,不管是自己受了鼓舞还是被家长决定的。
谢军的成就是卓越的,之前所有的棋后都是苏联棋手。这不像中国象棋主要局限在大陆和东南亚,国际象棋在欧洲和北美还是很普及的。所以俄罗斯人民的智商是很不错的。当然比智商中国人不会落后,一旦有人重视,自然会有成绩。不过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没有国内报道的那么轰动——毕竟是女子比赛。(小波尔加就只参加男子比赛,虽然她和女子冠军比赛也不一定就能取胜。)就像我们的女足99年进了世界杯决赛,日本女足甚至拿下了世界杯,也没有多少人了解和关注一样。而那还是第一运动的足球,别说一个边缘项目了。然而在国内,媒体的报道还是很有鼓舞效果的。随着女排、亚运会等成就,人们对于体育大国以及综合大国的渴望越来越高。谢军在一个欧洲人统治的比赛中更换了旗帜,意义非凡。后来在与清华的比赛活动中见过几次谢军,她的讲话亲切而有智慧,是个了不起的女子。
后来国际象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应该是1997年深蓝与卡斯帕罗夫的对战。1996年的时候下过一次,深蓝2-4输了。然后"debug"了一年,再战得胜,然后IBM就宣布它退役了。。。当时在国际上还是很震撼的——电脑赢了人脑。人类能够想出新奇的招数,但电脑没有失误,随着电脑棋谱的完善,自然会有优势。不过那只是对于国际象棋。用到围棋,16年后的电脑也不够用,变化过于复杂了。虽然顶级棋手一盘棋也要有两三个失误——如果只有一两次失误基本就赢了——可往往会贡献十来手新招。问题的规模太大,所以不是硬件问题,而是算法问题。
我国后来还出了几个女子世界冠军。美丽的诸宸(合影请考古)去了清华,后来远嫁卡塔尔。许昱华是我们北大的,和蔼可亲。年轻的侯逸凡16岁就破纪录的夺冠。
男子方面,叶江川几乎是独撑20年,谢军她们的成绩都有叶老师的功劳。在电教(嗯就是杨家忠说的20寸那个电教)听过叶老师挂盘讲解,耐心而热情。貌似我国的国象棋手性格都不错,没见像聂卫平那么有个性的。后来出了个卜祥志,2008年智运会拿了我国第一的男子冠军。传说中的“神童”原来几乎跟我同龄,现今也奔三的人了。现在看比赛也发现大都是比自己年轻的运动员了。希望卡卡、科比们再多驰骋几年吧。
Friday, March 8, 2013
Thursday, March 7, 2013
体坛网事之象棋
昨晚16岁多的范廷钰赢下了第7届应氏杯,这要是在八九十年代肯定轰动一时,可现在都上不了头条,远比不上一场(没了姚明的)美职篮常规赛的报道丰富。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象棋。
曾几何时,电视上有直播,书店里有专架,中小学有比赛,满大街有老头,也有像我一样的小孩儿。当然现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大街小巷也还是有人继续扎堆的。可小孩儿们还有谁爱好下棋呢?孩子们不是忙着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就是玩儿网游、玩儿手机。象棋既不挣钱,又不考试加分,自然没人理了。
我小时候学象棋,对智力开发很有帮助,至少能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而且可以使小孩子坐下来动动脑子。后来去唐山市少年象棋队还半专业训练了一年,回来横扫业余棋友,在小区小有名气。不过没有坚持下来。同班的申鹏,当年跟我水平差不多,就是能坚持,现在已经是象棋大师了,全国排名也前十了。我水平虽然不济,却也能以棋交友,高中、大学都有人爱下棋,跟应轶群一盘盲棋下来,半年的作业就有了保障。而且还发生了类似的有意思的事情:常帅,蒲宇,都下不过我,但总要缠到我故意输掉一盘才肯罢休。
初中时电视上还有直播的快棋赛,张强解说的不错,结束之后还有盲棋和车轮表演。当年象棋大师林立,十连冠的“胡司令”胡荣华,“小吕快刀”吕钦,盲棋1对19的“东方电脑”柳大华,“东北虎”赵国荣,“燕赵骄子”李来群,几乎不输棋的年轻人许银川。。。那时几乎每周末都跟爸妈一起看,很怀念。现在没多少人知道这些棋道高手了。当年胡荣华跟聂卫平也是其名的。
象棋现在不如围棋受重视,确实也是变化相对不够丰富,高手过招大多都是平局。而且国际性更差。不过象棋总还是我国传统游戏,普及一下还是不错的。想象着故友重逢,沏一杯茶,下一盘棋,是何等惬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