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9, 2011
评书
近年来睡前有评书依赖症,总是要放着段书才能睡着。如果不听,除非很累,不然难以很快睡着。有段时间反复听郭德纲的相声,也还不错。不过这样不好,要争取伴随高阳早睡早起。于是今晚又没睡着,凌晨爬起来敲字玩儿。
前两天刚听完袁阔成的封神演义,故事还挺有意思,只是人物本来不太熟悉,不像听三国隋唐那么爽。袁阔成的书仍然是最好的,叙事清晰,语言丰富,讲解的典故颇多,富有知识性,情节不雷同,有时还来个冷笑话,听起来轻松愉快,深度广度俱佳。
单田芳的书是流传最广的,从小时候到现在,广播里永远有他的作品,巅峰时下午5,6点钟,都找不到其他的节目。他刻画人物确实很牛,能用那种嗓子模仿小姑娘。他讲故事富有戏剧性,表演有时比讲述比例大。但是有时就流于表演,对故事整体把握不佳,导致情节,语言重复,细节过于深入以至于让听众容易记不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评书要求那么多干嘛,各有各的特点,好听就行呗。这两年听了三国演义,三侠五义,七侠小五义,复习了白眉大侠,还有一小段水浒。三国远不如袁阔成的版本(365回听了两遍)。当年在讲堂单老大红褂子亮相,说了段张作霖手黑,精神头还是很足。想起小时候听的乱世枭雄了。
田连元,小时候在电视书场看过,不怎么样。后来在五四,连续三个晚上现场讲(不记得是啥了),场场爆满,那叫一个精彩。故事不熟悉,又只是节选,我从最开始就被深深的吸引了,而且随着所有人每两个小时大笑三四十次,引人入胜的典范。俞蓉说当年也去听来着还有印象,不知还有别人也去着么。我当时是拉着曹墨达去的。可是后来听下载的隋唐,就严重不怎么样,说的又快又罗嗦,故事讲的没意思。
听孙梦阳说马岐的书说的很棒,听了一点隋唐和龙图狭义,觉得一般呀,只是语言随便了一些。倒是曹云金的隋唐更随便,也更有意思一些。郭德纲的评书可就不敢恭维了。
评书确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像西方没有这种能讲上一年的故事。而且评书演员,尤其传统演员的功夫着实了得。一部三国,袁阔成也就口误过两三次。单田芳从白玉堂说到徐亮,基本没打过犇儿。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相声
一直不太明白,郭德纲为啥拜侯耀文为师。
首先郭德纲是先成艺,后拜师,这样的例子好像不多。我的感觉是郭德纲要在相声家谱中有个地位,而侯耀文是能开明的接受他的辈份最高的一个。不过按郭德纲的脾气,应该不会只为了名目,也许他真的觉得他的水平还要受人指导一番?他满嘴倒是“普通的相声演员”,可骨子里骄傲的很。
其次,按水平来讲,我不觉得侯耀文比郭德纲高到能够传授的地步,顶多是分享经历。其实侯耀文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也许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司马缸砸缸。我也只是对《口吐莲花》印象深一点而已,还有些煤矿工人,京剧棒槌之类的。而他自己创作的名篇我就不知道了。(顺带说一句,于谦比石富宽的水平可是青出于蓝的很明显。于谦捧哏不装傻,效果自然真实有逻辑,是其他演员很少能做到的。记得他们师徒四人表演过一个节目,师傅们的水平把徒弟二人尴尬的够呛,还得使劲掩盖着,看着都憋得慌。)
还有就是侯耀文的观念跟郭德纲也不相同,出来谈话总是劝郭德纲要高雅一些,减少低俗的东西。这一点跟姜昆之类的主流演员并没有大的区别我觉得。很可能侯耀文心胸非常宽广,观念不一致没关系,只要心地善良就能入门交流。而且他对郭德纲的表演技艺应该是很欣赏的。只是很善意的想传达自己的观点,不过看来没能改变多少。也许马季能将自己深厚的经验传授一些,而且他似乎更加开明。可惜郭德纲竟然未能见上马老一面。我觉得当今能在相声技艺上能跟郭德纲媲美的,也只有马志明了。可少马爷自称跟郭德纲差的很远,可见郭德纲的水平在真正的相声圈里的地位。至于姜昆之流的羡慕嫉妒恨,那纯属炫耀智商。其实姜昆的电梯,虎口,在当时的效果是不错的。只是后来连续在春晚的卖傻,将其文化水平暴露无遗。我想马季看了会难以瞑目吧。也怪他教的不好。
总之,怪怪的。能想见的就是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向往和对现有演员的失望,还有侯耀文对相声的热爱和矛盾,以及其坦荡的胸怀。
郭德纲的表演确实高人一筹,尤其是当年在小剧场的时候。有希望赶超侯宝林。大师归大师,但并不是不能被超越的,总是有新的传奇,活着的传奇好一些。就像昨天费德勒拿下第六个年终总冠军一样。有幸在讲堂听过两次,可惜都有点流于应付,没有返场多少次的心劲儿。很难每次演出都是满心热情的。
在讲堂还听过李金斗的两个段子,(好像每次讲堂听相声都有袁博,基本有李志超),记得都是十几年前的老作品了,都知道包袱是啥,而且包袱本来也一般,没啥效果在我们几个老听众这里。而不怎么听相声的,也不太有反应,估计当今熟悉李金斗,陈涌泉的年轻人比例不大了。
好像唐杰忠也来过讲堂,只是讲话,没有表演。
在三教听过杨义,杨进明。属于实力派,小时候对他俩印象很好。我问杨义一年能有几个作品,他说写十段,练三段,最终能上台表演的只有一段。当时觉得创作很不容易呀,现在想想,一个是水平有限,还有就是仍然是要上电视演出,局限太大了。那时大二吧,04年,郭德纲已经干了挺久了,而且离广泛的火起来已经不远了。当时我竟然不知道此人,直到05年冬天刘亚文的同学张天罡给我讲才听说,(而且当时碍于面子说知道此人,作为相声爱好者是吧,导致后来多次想起并脸红(中))而且他学说了几个段子相当精彩,而且是天津话版的,回想起来不比郭本人差。也可见杨义他们当时也没重视郭德纲的模式。后来他好像有阳光的什么生活啥的,听说不错。
说起来,我这些年也没光听相声,好像偶尔也小说一下。小学的时候好像有节上午第四节的语文课,不知为啥,说了段拔牙,家里自己录的,看过很多遍,不认识谁演的,反正学着说的,也没练过。印象中效果不错,只是没把最后点火药那段说完就下课了放学了。
初中的时候写过一个对口的,不记得啥名字了,好像讲的是各个学科的事儿。跟李韦华一起。中午他来我家,我蹲坑,同时给他讲台词。创作不带打稿儿的,还行吧。好像讲了两个中午,还没完成,就在班上说来着,大家都乐着吧至少。好像要竞争参加学校的啥联欢会,没选上还是没去预选就不记得了。
高中跟崔承练过夜行记,也是参加学校预选。没说几句,就被那个很二管锁体育馆的女老师喊停了(多少次下午第三节全校同学眼巴巴看着空荡荡的乒乓球,羽毛球场,就是不给开门。妈的,好像找她好好骂一顿)。当然不光是因为她二,我捧哏确实很烂,可惜崔承还下了些功夫了。也许我更适合自己单口,给任一楠讲的连升三级就不错。好像不记得结尾没讲完,说找齐超问,结果至今都没补上吧。
大二在物院新年晚会说过假行家,算是帮贾海岩救个小场吧,她应该还记得这件事,不过对于内容应该没几个人有印象了,虽然当时现场效果还挺不错的。还附带了两个自创的笑话,其中北新买网球掉毛漏气儿的故事,宋倩还记得,很欣慰。
其实爱相声,主要是爱欢笑,而相声是专门让人笑的一门学问。其实平时的趣事会让人更加真正的开怀。正如我本科时在宿舍最常说的一句话:生活中充满了快乐与欢笑。
可惜人心都已不再年轻,只能追忆往事聊以自慰。本想轻松结尾了事,然而无法欺骗自己的心态。希望从往事中找回追求快乐的渴望,也是不错的。
首先郭德纲是先成艺,后拜师,这样的例子好像不多。我的感觉是郭德纲要在相声家谱中有个地位,而侯耀文是能开明的接受他的辈份最高的一个。不过按郭德纲的脾气,应该不会只为了名目,也许他真的觉得他的水平还要受人指导一番?他满嘴倒是“普通的相声演员”,可骨子里骄傲的很。
其次,按水平来讲,我不觉得侯耀文比郭德纲高到能够传授的地步,顶多是分享经历。其实侯耀文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也许人们知道最多的是司马缸砸缸。我也只是对《口吐莲花》印象深一点而已,还有些煤矿工人,京剧棒槌之类的。而他自己创作的名篇我就不知道了。(顺带说一句,于谦比石富宽的水平可是青出于蓝的很明显。于谦捧哏不装傻,效果自然真实有逻辑,是其他演员很少能做到的。记得他们师徒四人表演过一个节目,师傅们的水平把徒弟二人尴尬的够呛,还得使劲掩盖着,看着都憋得慌。)
还有就是侯耀文的观念跟郭德纲也不相同,出来谈话总是劝郭德纲要高雅一些,减少低俗的东西。这一点跟姜昆之类的主流演员并没有大的区别我觉得。很可能侯耀文心胸非常宽广,观念不一致没关系,只要心地善良就能入门交流。而且他对郭德纲的表演技艺应该是很欣赏的。只是很善意的想传达自己的观点,不过看来没能改变多少。也许马季能将自己深厚的经验传授一些,而且他似乎更加开明。可惜郭德纲竟然未能见上马老一面。我觉得当今能在相声技艺上能跟郭德纲媲美的,也只有马志明了。可少马爷自称跟郭德纲差的很远,可见郭德纲的水平在真正的相声圈里的地位。至于姜昆之流的羡慕嫉妒恨,那纯属炫耀智商。其实姜昆的电梯,虎口,在当时的效果是不错的。只是后来连续在春晚的卖傻,将其文化水平暴露无遗。我想马季看了会难以瞑目吧。也怪他教的不好。
总之,怪怪的。能想见的就是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向往和对现有演员的失望,还有侯耀文对相声的热爱和矛盾,以及其坦荡的胸怀。
郭德纲的表演确实高人一筹,尤其是当年在小剧场的时候。有希望赶超侯宝林。大师归大师,但并不是不能被超越的,总是有新的传奇,活着的传奇好一些。就像昨天费德勒拿下第六个年终总冠军一样。有幸在讲堂听过两次,可惜都有点流于应付,没有返场多少次的心劲儿。很难每次演出都是满心热情的。
在讲堂还听过李金斗的两个段子,(好像每次讲堂听相声都有袁博,基本有李志超),记得都是十几年前的老作品了,都知道包袱是啥,而且包袱本来也一般,没啥效果在我们几个老听众这里。而不怎么听相声的,也不太有反应,估计当今熟悉李金斗,陈涌泉的年轻人比例不大了。
好像唐杰忠也来过讲堂,只是讲话,没有表演。
在三教听过杨义,杨进明。属于实力派,小时候对他俩印象很好。我问杨义一年能有几个作品,他说写十段,练三段,最终能上台表演的只有一段。当时觉得创作很不容易呀,现在想想,一个是水平有限,还有就是仍然是要上电视演出,局限太大了。那时大二吧,04年,郭德纲已经干了挺久了,而且离广泛的火起来已经不远了。当时我竟然不知道此人,直到05年冬天刘亚文的同学张天罡给我讲才听说,(而且当时碍于面子说知道此人,作为相声爱好者是吧,导致后来多次想起并脸红(中))而且他学说了几个段子相当精彩,而且是天津话版的,回想起来不比郭本人差。也可见杨义他们当时也没重视郭德纲的模式。后来他好像有阳光的什么生活啥的,听说不错。
说起来,我这些年也没光听相声,好像偶尔也小说一下。小学的时候好像有节上午第四节的语文课,不知为啥,说了段拔牙,家里自己录的,看过很多遍,不认识谁演的,反正学着说的,也没练过。印象中效果不错,只是没把最后点火药那段说完就下课了放学了。
初中的时候写过一个对口的,不记得啥名字了,好像讲的是各个学科的事儿。跟李韦华一起。中午他来我家,我蹲坑,同时给他讲台词。创作不带打稿儿的,还行吧。好像讲了两个中午,还没完成,就在班上说来着,大家都乐着吧至少。好像要竞争参加学校的啥联欢会,没选上还是没去预选就不记得了。
高中跟崔承练过夜行记,也是参加学校预选。没说几句,就被那个很二管锁体育馆的女老师喊停了(多少次下午第三节全校同学眼巴巴看着空荡荡的乒乓球,羽毛球场,就是不给开门。妈的,好像找她好好骂一顿)。当然不光是因为她二,我捧哏确实很烂,可惜崔承还下了些功夫了。也许我更适合自己单口,给任一楠讲的连升三级就不错。好像不记得结尾没讲完,说找齐超问,结果至今都没补上吧。
大二在物院新年晚会说过假行家,算是帮贾海岩救个小场吧,她应该还记得这件事,不过对于内容应该没几个人有印象了,虽然当时现场效果还挺不错的。还附带了两个自创的笑话,其中北新买网球掉毛漏气儿的故事,宋倩还记得,很欣慰。
其实爱相声,主要是爱欢笑,而相声是专门让人笑的一门学问。其实平时的趣事会让人更加真正的开怀。正如我本科时在宿舍最常说的一句话:生活中充满了快乐与欢笑。
可惜人心都已不再年轻,只能追忆往事聊以自慰。本想轻松结尾了事,然而无法欺骗自己的心态。希望从往事中找回追求快乐的渴望,也是不错的。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