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 2014

工作一周年

我是去年十月一号开始在cgg上班的。“转眼”这个词又可以用上了。一年来,虽然没有认真工作,可也了解了一点信号处理的流程,认识了几个球友,拿了一些工资,用保险治牙看腰。

 当年找工作简历只投了这一家,汪申帮我推荐给王平,王平递简历的分量还是很可以的。从学术圈跳到工业界,不看工作经验和学科背景,竟然也就找到cgg这一个选择,难怪那么多名校毕业的理工科同事。而且来休斯敦可以跟高玲在一个城市,也就不找其他的了。

开始两周是培训,有点从前上课的感觉。讲的东西不系统却很直接,上午讲的恨不得下午就可以去拿来干活儿。头几天还行,后来涉及一些傅立叶变换,信号处理,就有点跟不上了。基础知识没学透啊。同时培训有十个人,其中郑怀秀,周维,朱烈荣,朱松和我渐渐中午一起吃饭,讨论一些上课讲的问题,课下还会分享新学会的东西,有点学习小组的感觉。直到今年8月郑怀秀离开去yale做博后回归学术,我们五个都是经常一起吃饭,轮流请客的。郑怀秀学术型,跟蒲宇一样喜欢读paper,理解软件背后的原理和实现的过程。周维擅长健身、户外,对石油行业的大局发展保持关注。朱烈荣地质出身,懂得最多,晚上和周末都在上班。朱松理解能力还不错,工作也认真。反正都比我业务水平高不少。

培训结束后开始逐渐干活儿,基本是照猫画虎,其实到现在也基本如此。首先是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弄明白,其次领导讲解的也不甚透彻。其间跟过一小段另外一个领导,任务布置的就更清晰一些,做起来容易知道在做什么。现在基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工作的内容是用研发部门的同事写的程序来处理数据,增强信号,去除噪音。不需要去弄明白程序本身,只是用外部接口。由于经常需要生成大量要提交的任务,脚本语言成为必须。同事们有的用csh,大部分用perl,少数用python,都学。尤其python有所精进,用来科研画图,远胜idl,是为工作以来最大收获。

现在早上送高玲去市中心上班,然后再来相当于北京西五环外的公司,八点左右到,六点左右走。以前住在公司附近的时候,九点半到十点之间到,六点左右走。看起来时间差别很大,但其实真正认真工作的时间都是平均每天两个小时左右。晚上很少加班,周末从来不理工作。上班的时候主要看看Wikipedia,累了去按摩椅睡一会儿,中午打乒乓球或者台球。现在来的早,也只是早来上二楼,洗澡,吃饭,补觉而已。近来主要处理自己公司的事宜,学习网页的设计管理。

这就是工作一年的简单写照。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