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小学五年级之后就知道不能乱花钱了。初中的时候没有买过一本额外的练习册、辅导书之类的。初三的时候全班集体购买习题书,坚持不买,当然主要是因为不需要。跟老师们关系不错,赶上他们都很开明,或许也因为了解了我家并不很有钱(不过买几本书还是没问题的),反正是同意的。意外的好处是不用写这部分作业,超爽。高中时校外地摊儿上买草莓,三堆,想也不想就去买最烂、最便宜的那堆。大学的时候衣服也都是买的很劣质的。去香港做交换生,临走去商场买新衣服新鞋,一身运动服加一双运动鞋不到一百块。去了之后感觉自己很土,香港太贵,去深圳买衣服,图便宜竟买来一穿就破洞的衬衫。只好整天穿着摸爬滚打了好多年的高中班服出入现代的校舍。乡土气息跟汪申一时瑜亮。
后来逐渐在消费时有了思考和改变。尝试买一些有品牌的东西,虽然贵,但一般质量会好一些。从持久上来看,总的消费并未增加,享受了好的产品,精神状态提升,并且省却了为劣质产品纠结、修补、退换的时间和精力。时间,是我们消费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的成本。为了买便宜一点的东西去各种比价,不管是网上刷deal还是店里去排队,其实都不一定值得,如果把时间成本计算进去的话。越往后越认识到,自己的时间是很有价值的。与其去竭尽全力去省一点,还不如去变本加厉挣一些。当然偶尔淘些便宜货,带来心情的愉悦也是不错的。
现在买东西肯定最重视质量和评价。当然这和收入是成正相关的。之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拿的奖学金基本只够活着的。牛奶只买walmart自家的,现在是买架子上最贵的。之前对菜价很熟悉,现在完全不看价钱。
我主要想记录的想法是,人的习惯养成之后是很难自行改变的。消费观就是其中之一。当收入提高相应的消费水准和生活质量也应该提高的时候,如果不去主动思考,往往消费观不会自动与时俱进。我们很少去审视自己默认的常识,而且发生的事情或者别人的做法有悖于自己常识的时候,经常会看着不爽,并且去按着自己的想法加以改变。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其实换一种方式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喝最贵的牛奶并不会喝穷自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