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玩儿和观看各种体育很多年了。对于大多数运动的了解,离不开历届奥运会,毕竟是最高级别的综合盛会。从小到大无数次被震撼和感动。然而上届在中国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却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因为这些年自己对国家的概念有所淡化,应该也有对中国体育金牌至上的反感在里面,再加上熟悉的各具魅力的运动员逐渐离开赛场。所以我觉得对这次伦敦奥运会也不一定会很有热情。趁着对体育还怀有深厚的感情,写下现在的想法,这也是上面说的契机所在。
最早看体育节目,也许是小学时央视转播的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记得是每周六吧,下午看意甲,晚上看《综艺大观》。周日后来中午有摩托车大奖赛,下午是重播上周的《正大综艺》,晚上看新鲜的《正大综艺》。简单而精致的日子啊。那个年代的意甲叫做小世界杯,牛人云集,不像现在只有米兰勉强撑撑门面,连国米这种球星杀手都能连拿几年冠军。长大些之后,印象最深的是巴蒂goal,说的是效力于佛罗伦萨俱乐部的阿根廷球员巴蒂斯图塔,射门势大力沉,经常撞过门将的手指,冲入网窝。记得有一个任意球,我大舅刚进屋只看到球直奔死角,没看到是谁踢的,也不知道哪个队,就说,“肯定是巴蒂goal,没错儿。”当然那时还有我最爱的巴乔,马尾飘飘,几乎一个人,还拖着一条伤腿,把意大利带到94年美国世界杯的决赛。
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8岁,模糊的记得孙淑伟瘦弱的身体和平静的表情,记得邓亚萍的勇往直前,记得一点张山被两个大老爷们儿高高举起,王涛吕林艰难取胜小矮个儿和大傻个儿,还记得游泳的姑娘都很厉害。现在想想,更多的“记忆”是后来的重播加上去的。不管怎么样,那个孩子的心中留下了“奥运会很有意思”的想法,然后一直盼着4年后的亚特兰大。
于是96年的夏天,顶着小学升初中的“压力”,克服时差与酷暑,背着爸爸的监督,看了尽可能多的比赛。那届奥运会,我不仅对16块金牌如数家珍,对银牌、铜牌也了然于胸(当然数量也不多)。除了为中国选手紧张和兴奋,也记住了很多优雅的外国运动员。涅莫夫,霍尔金娜,萨乌丁(怎么都是俄罗斯的?)。
之后2000年悉尼是9月比的,现在想想应该装病回家看的。04年雅典后面大半赶上军训,只能夜里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记得刘翔夺冠的的时候激动的坐起来,然后发现周围都在呼呼大觉中。记得隔壁班的孟奂同学也是熬夜听比赛的。08年金牌太多,而且很多优势明显,缺少了紧张的快感。反而被我带坏的苏萌能够看射箭比赛而通宵达旦,我却在一边睡过去了。今年伦敦,时差总算小了一些。估计会更多的关注有意思的比赛吧。
体育比赛的魅力,很难说的清楚。在美国这边,几乎是全民关心体育,橄榄球,冰球,篮球,棒球,尤其是年末的大学生橄榄球和三月的大学生篮球,几乎是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话题。大学比赛比起职业联赛没有那么多超级巨星,但打得更有条理,尤其是本地生源多,更有主队的感觉。很多名校的体育史也是很悠久的。欧洲是足球的天下,田径联赛也比国内受重视的多。英国看板球和英式橄榄球的也不少。特点同样是到酒吧,喝酒,赌球,叫骂。虽然美国人也在酒吧看球,但应该跟欧洲还是有差距的。网球和赛车也是国际性很强的运动,现场的感觉可以使人疯狂吧。
国内的话,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最早是源于大卫-斯特恩带来的乔丹的录像带,后来又发展于王治郅的尝试和姚明的成功。前者是因为乔丹的个人魅力确实伟大,在那个以爱国体育为主的年代吸引了大批观众。不然即使王治郅登陆美国,也不会带来那么大的期待。那后者自然是爱国情怀使之放大。看欧洲足球联赛的人也不少,可能很多也是从意甲看起来的。足球是世界第一的运动,肯定有好看的地方,如果我们自己的联赛争气的话,也就不用总那么关注人家吵来吵去了。像cba今年质量就不错听说。赶上奥运会,为国呐喊的观众会有很多。我也是从奥运会开始的,像上面所说,但非奥期间也会继续关注各种比赛,然后自己也回去尝试各种运动,从而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爱体育这个东西。
像我一样关心各种体育的,我见过两个,都是高中同学,齐超和张泰平。那时齐超是《体坛周报》行家。而泰平对网球和F1情有独钟。可见每个人的经历和喜好都不尽相同。但我相信,人们如果喜爱体育,不管只是欣赏,还是有所偏向,刺激的感觉总是最重要的。这应该和人类运动的本性有关吧。
其实国内一度最受关注的是乒乓球,毕竟是国球,成绩好。当年CCTV(注意不是CCAV)杯擂台赛还是相当受欢迎的。虽然现在没落了(至少愿意看球的观众比例下降了很多),但毕竟也曾小球牵动人心。就从乒乓球说起吧。
国内的话,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最早是源于大卫-斯特恩带来的乔丹的录像带,后来又发展于王治郅的尝试和姚明的成功。前者是因为乔丹的个人魅力确实伟大,在那个以爱国体育为主的年代吸引了大批观众。不然即使王治郅登陆美国,也不会带来那么大的期待。那后者自然是爱国情怀使之放大。看欧洲足球联赛的人也不少,可能很多也是从意甲看起来的。足球是世界第一的运动,肯定有好看的地方,如果我们自己的联赛争气的话,也就不用总那么关注人家吵来吵去了。像cba今年质量就不错听说。赶上奥运会,为国呐喊的观众会有很多。我也是从奥运会开始的,像上面所说,但非奥期间也会继续关注各种比赛,然后自己也回去尝试各种运动,从而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爱体育这个东西。
像我一样关心各种体育的,我见过两个,都是高中同学,齐超和张泰平。那时齐超是《体坛周报》行家。而泰平对网球和F1情有独钟。可见每个人的经历和喜好都不尽相同。但我相信,人们如果喜爱体育,不管只是欣赏,还是有所偏向,刺激的感觉总是最重要的。这应该和人类运动的本性有关吧。
其实国内一度最受关注的是乒乓球,毕竟是国球,成绩好。当年CCTV(注意不是CCAV)杯擂台赛还是相当受欢迎的。虽然现在没落了(至少愿意看球的观众比例下降了很多),但毕竟也曾小球牵动人心。就从乒乓球说起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