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最早看球是42届世乒赛,就是95年天津翻身仗之前的一届。记得马文革跟瑞典的高手打的不相上下,别人都差着。现在看来应该是看的男团决赛。其实那届中国队也得了好几块金牌。所谓翻身仗,指的主要是男子团体,连续几届打不过瑞典。然后43届在家门口拿了所有的7块金牌。那时不像现在,随便就包圆,而且是或不是包圆也没多少人关心。那时全程直播的比赛还不多,而且其他国家的竞争力还都不错,比赛有悬念,看起来很兴奋。
既然起名叫做体坛往事,那就多写一些记忆中的故事。先说男团决赛吧,分量最重的一场,对瑞典。那时是21分制,38毫米小球,团体赛的话每场三局两胜,总的是五场三胜,每个队伍上三个人。对阵的话直接举实例:王涛对瓦尔德内尔,马文革对佩尔森,丁松对卡尔松,马文革对瓦尔德内尔,王涛对佩尔森。具体还分主队客队,第一主力第二主力啥的,就不详细说了。老瓦很强,佩尔森很菜(其实人家也是世锦赛冠军的,而且四年后的决赛复仇立功,又把斯韦斯林杯夺回去了(7个奖杯都有名字,大部分是人名,当年都知道来着),是容易被忽略的又一棵常青树)。丁松是奇兵,削球很稳,发球很转,远台反攻很有力,把卡尔松打的找不着北。印象中第四场马文革打老瓦还是有机会来着,可能是第一局赢了,第二局18比12领先还被翻盘了。不过第五场王涛顶着压力,把该赢的球儿赢下来了,全国沸腾。
接下来的男单,排名第一的赛弗(此人喜欢把短裤圈到大腿根),上届的冠军盖亭(这些人都打了很多年)都不给力。那时还是小将的刘国梁第一次“克”了老瓦,一举成名。后来又n次“克瓦”成功,然后在4年后的男团决赛输掉几乎是唯一的一次。我爸我妈对刘国梁一见钟情,直接当成儿子对待,说那是我哥,之后一直称作“咱儿子”。不知将来有没有机会告诉都做了总教练的刘国梁。而和他会师决赛的是另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儿,孔令辉,而且孔赢下了那场精彩绝伦的青春对决。在之后6、7年一直是这两个年轻人的天下。
一场有话题的球,是金泽洙对王涛的四分之一决赛(八进四)。金泽洙是传统的韩国直板打法,方拍子,中远台弧旋。王涛很另类,左手横版,但是总在近台,正手弧旋非常转,反手快拨对角当世一绝,多年来轻松搞定金泽洙。印象中看直播的时候,总感觉王涛晕乎乎的,没有精神,很快就输掉了。然后裁判检查球拍时发现金泽洙用了一种被禁止的胶水(职业选手的球拍胶皮总是赛前不久粘上去的,弹力貌似会好一些,注意观察的话会看到赛前运动员用力压拍子的情形),这种胶水会散发某种类似“迷魂药”的东西,传到球上,然后传到对手那里。估计金泽洙吃了解药?当时觉得太恶劣了。昨晚又看了几段那场比赛的重播,发现金泽洙确实打疯了,发挥的很出色,进攻凶猛少失误,比那场经典的对刘国正的男团半决赛要打的好。看视频的评论,说“主场作战,裁判。。。”。立马吓了一跳,竟然可以这样!突然想到了当年听任一楠分析zhangli同学的行为时的心里状态。不过金泽洙被取消成绩,按当时的状态挺可惜的。而王涛也身心疲惫,斗志全无,草草败北刘国梁。想不到来年的奥运会决赛,优势下又输给了这个小师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