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费德勒还在打球,也许将来再回味会好一些。不过应杨帆的要求,先写一点也不错。
这阵子连续看了费德勒在两个大师杯的比赛,马德里的蓝土和罗马的红土。以前还真是没怎么看过除了大满贯和年终总决赛的比赛。这么说也可以算个半伪球迷了。蓝土场说是人造材料,还不太成熟,有些滑。费德勒出色的适应能力保证了发挥,赢下第20个大师杯,向着重回世界第一迈进。红土上状态仍然不错,前几场进攻风生水起。可问题还是遇到德约科维奇或是纳达尔这样拥有超一流防守功力的选手,几板打不死就会开始失误。唉,只有巅峰的费德勒在球速最快的草场才是无敌的。
费德勒的球迷多,球打的好看,我觉得跟他单手反拍很相关。单反不容易控制,而且多打上旋球,不像双反多是平击球,不容易失误。于是就要求主动侧身进攻更多一些。费德勒的攻击性是很强的,很少有比赛对手的制胜分(主动进攻导致对方没能碰到球)会比他多。另外单反斜线变直线相对双反更顺一些(虽然难度也很大),这样的球往往很精彩。单反的切削更直接,而且更容易做假动作,使得战术会更多变,长短结合。早年间费德勒也像桑普拉斯一样上网型打法,网前技术当下无人能及,丰富战术的同时也愉悦了观众。总之,因为反手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他必须打的积极主动,然后再有华丽的技术作保证,自然赏心悦目。
桑普拉斯的底线技术也是一流的,可他的网前更加变态,很少像费德勒一样能在底线打多拍。参考当年两人的温网的首次交锋,打法基本是这样的:发球上网;二发上网;接发球上网;反手位的球,抽击上网;正手位的球,抽击上网;对方在网上,打穿越。当年的费德勒如法炮制,场面相当简单粗暴。现在没人能这么打了。
费德勒根据场上状况调整打法,经验之丰富也是无人能比的。场地滑,就多放小球(前天跟朱松雨后打球我也放了很多小球);顺风就多打上旋,顶风还是多放小球;接二发有时在底线前一米,有时在底线后两米,变化节奏;等等。最近我又发现了他的一个绝活儿,对于短球,做出抽球的动作,然后假装放小球,然后突然往空档切了一个长的。经常导致对手正急停要往前跑,突然发现又要急停往回跑,一般会失去重心,毫无办法,然后拍球拍表示赞许。
其实费德勒也年轻轻狂过,谁也不是生来就成熟优雅的。当年他头发更长,匝个辫子,留着胡子,动作也不像现在这么舒展,还是有点硬的。我开始还以为也就是个飞利浦西斯量级的大炮选手呢,长的跟痞子似的。谁想成为了历史上最成功,最受欢迎的网球选手。也让我钟爱至今。
Thursday, May 24, 2012
Monday, May 14, 2012
体坛往事之足球(1)因扎吉
带着队长袖标的加图索低传给西多夫,西多夫过顶传给因扎吉,因扎吉胸部停球转身抽射,打进了他在米兰300场比赛的最后一个球。三个很可能都要离开的老家伙。比起同一天晚些时候曼城的补时惊天逆转,这个意义不打的进球没有什么。对于我自己也没有很感动的想法。但是对于因扎吉本人应该是完美的谢幕了,他可能会铭记一辈子。
其实看的因扎吉的比赛不多。今年来他很少打满全场。早年间他在尤文和皮耶罗搭档,两个追风少年征服了意甲。后来因扎吉转投米兰,皮耶罗坚守尤文,也同样在当天的谢幕演出里打进一球,并作为队长捧起意甲奖杯,显得更加让人欣慰。小道消息说因扎吉可能在留守一年,而为尤文征战近20年的皮耶罗的续约申请遭到拒绝。都不是很重要,两个老家伙还能收获踢球的喜悦就很好了。
话说意甲豪门之间的恩怨貌似不像英超,西超那么深,经常有球员转来转去的。像我最爱的巴乔,就在米兰,国米和尤文都踢过球。近年比如皮尔洛——作为巴乔之后技术最好的意大利球员——也是三家都呆过,这个赛季在尤文继续证明了自己。
因扎吉转会米兰之后,延续了“门前机会大师”的美誉,各种捡漏,捅射,补射,尤其在欧洲赛场收获颇丰。一度他和队友舍甫琴科,皇马的劳尔共同竞争“欧战最佳射手”。三人巅峰过后都是60个左右,目标是盖得-穆勒的69球。后来因扎吉留守米兰继续捡漏,每年涨两三个;舍瓦在切尔西沉沦了一阵,回归米兰发现已经不是自己的天下,终回故里,基辅也能踢上几场联盟杯,但无奈自己状态不再;劳尔出走沙尔克04后频频进球,而且率队达到欧冠四强,实力最强,而且全是冠军杯进球,质量最高,今年征战联盟杯又有斩获,现以76球高居榜首,其中欧冠71球。欧战基本都是遭遇战,进球是需要全面的绝对实力和强大的心里的。因扎吉70球超越传奇,榜上留名,不管风格如何,总是一种伟大。
于是愕然发现在欧战三强争锋的身后,出现了一个bug式的梅西,已然有51个欧冠进球收在囊中,并以每年十几个的速度增长,很可能两三年以后一群老球迷津津乐道的记录就被无情的甩进历史的尘埃。于是感慨岁月的无情,比如
其实看的因扎吉的比赛不多。今年来他很少打满全场。早年间他在尤文和皮耶罗搭档,两个追风少年征服了意甲。后来因扎吉转投米兰,皮耶罗坚守尤文,也同样在当天的谢幕演出里打进一球,并作为队长捧起意甲奖杯,显得更加让人欣慰。小道消息说因扎吉可能在留守一年,而为尤文征战近20年的皮耶罗的续约申请遭到拒绝。都不是很重要,两个老家伙还能收获踢球的喜悦就很好了。
话说意甲豪门之间的恩怨貌似不像英超,西超那么深,经常有球员转来转去的。像我最爱的巴乔,就在米兰,国米和尤文都踢过球。近年比如皮尔洛——作为巴乔之后技术最好的意大利球员——也是三家都呆过,这个赛季在尤文继续证明了自己。
因扎吉转会米兰之后,延续了“门前机会大师”的美誉,各种捡漏,捅射,补射,尤其在欧洲赛场收获颇丰。一度他和队友舍甫琴科,皇马的劳尔共同竞争“欧战最佳射手”。三人巅峰过后都是60个左右,目标是盖得-穆勒的69球。后来因扎吉留守米兰继续捡漏,每年涨两三个;舍瓦在切尔西沉沦了一阵,回归米兰发现已经不是自己的天下,终回故里,基辅也能踢上几场联盟杯,但无奈自己状态不再;劳尔出走沙尔克04后频频进球,而且率队达到欧冠四强,实力最强,而且全是冠军杯进球,质量最高,今年征战联盟杯又有斩获,现以76球高居榜首,其中欧冠71球。欧战基本都是遭遇战,进球是需要全面的绝对实力和强大的心里的。因扎吉70球超越传奇,榜上留名,不管风格如何,总是一种伟大。
于是愕然发现在欧战三强争锋的身后,出现了一个bug式的梅西,已然有51个欧冠进球收在囊中,并以每年十几个的速度增长,很可能两三年以后一群老球迷津津乐道的记录就被无情的甩进历史的尘埃。于是感慨岁月的无情,比如
黄健翔刚离开ccav的时候写过一系列的回忆贝克汉姆的博客,很受关注。我写的只要有几个人看看就满足了。主要是写给自己的。
最后再说两句西多夫。美男内斯塔也是为米兰效力的最后一场,我并不熟悉,只知道他选位很出色。西多夫可能是唯一的在三家不同的俱乐部都得过欧冠的球员,早在95年他就代表阿贾克斯击败米兰夺得欧冠,后来又在皇马以中场核心的身份夺冠,之后窝在国米那个毁人不倦的烂队,最后在米兰又获新生,两夺欧冠,并且老而弥坚,本赛季四战巴萨不落下风。又想起了当年荷兰双黑的另一位,患有青光眼的戴维斯。中场的强悍组合。也是老黄历的事情了。
要不再说两句德尔-皮耶罗吧,著名的废柴,虽然在尤文多年进了不少球,但共享了很多球星大赛疲软的特点。最让人气愤的是98年把巴乔挤上替补席,但他自己保持疲软,也不跟教练说主动退出,太没有责任感和羞耻心了(有些严重,谁让我最爱巴乔呢)。唉,本来就想写两句因扎吉,结果引出了一堆老家伙。今天范尼也退役了。
Sunday, May 13, 2012
写给自己,我的文体生涯
年龄大了,应该开始读书为主,文艺为辅,健身为主,竞技为辅了。怀念一下自己的文体生涯。
====幼儿园====
我妈说我几岁就开始蹦。有一次扶着暖气片在床上蹦,然后头磕了上去,嘴唇下面被戳了个洞,现在还有伤疤,当时不记事儿,应该也不太疼。这应该是第一次运动负伤了吧。
幼儿园的时候流行过呼啦圈,搞不好,还不好意思在楼下练,脸皮薄,怕别人看。我妈就带我去小区旁边的玉米地练。稍微掌握过一点这种控制感。可能还这样练过踢“瓦”,就是踢口袋,我们那儿这么叫,不知咋写。我妈说开始的时候她扔瓦给我我都接不到,总是先砸到身上,胳膊才会一搂的,早掉地上了。然后反复练,终于协调性还好一些了。
幼儿园二班的时候有个教手风琴的老师来招生,很多小孩儿都去了,不过基本都是大班的,就我小,左手够不到那些黑键,索性只弹右手的,可也水平不咋地。那时识谱能力还不错,虽然现在看到蝌蚪们已经没啥反应了。好像还有些类似算数的东西,班上只有我能搞出来,还得了个“一休”的外号。还集体表演过一次,可能是小小草之类的,记不清了。
小学一年级学象棋,当时每天下午不去上课,坐20路倒2路倒16路去体育场训练。比赛拿过唐山市少年组第六吧,那时水平比现在高多了。然后临时学了一周国象,被派去参加全省的比赛,少年组第八好像。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带着我们唱《潇洒走一回》,在旅馆。那两个比赛都有几盘胜利马上就到手,然后输掉了。心理素质不给力,下棋的时候手心永远是冰凉湿润的。后来就偷着不去训练,跑去玩儿游戏机了。当时一起下棋的申鹏已经是大师了,排名到过前十。我就借着这点底子,赢下了很多路北区的比赛,记得一年级就得过6个铅笔盒,有一个多功能的,那个削铅笔的小刀现在还在身边,用来割包裹。岁月呀。
小学的运动会我一般都报两项,好像最多就两项。我不是那种很受瞩目的运动明星,但在非主流项目也得过一些成绩。立定跳远,跳高,扔垒球,200米,都得过前几名。
足球是小学的主要体育运动,那时相对水平还不错,记得跟高年级的踢,被人称赞过“就那个小子还不错”。
传说中的鼓号队也是参选过的。大约5年级吧,那个号嘴回家练,一路上都是大家此起彼伏的各种音色。考试的时候我好像还能吹响,入选了。然后训练的时候就怎么也吹不响,就退出了好像。
别看哥现在唱歌不行,变声之前还是不错的。记得有一次选合唱队,班里的男生就我跟韩同堂被挑中了。练那个《浏阳河》,好多个下午,不能去踢球,可郁闷了。周围的男生二声部掌握不好,经常跟着女声跑了。
六年级在班里说过《拔牙》,不记得是啥活动了,然后还没说完就下课了。那时可喜欢看唯一的几段自己录的相声了。曾经在家里用水在地上练画中国地图,然后在班里说《聪明的剧务》里那段“天气预报”,在黑板上画,可惊艳了。德江和兰成,应该是综艺大观的节目,应该没多少人知道了。后来香港回归的时候,还被选去画那种长长的画卷,就画了个地图,标了北京,香港和长江黄河。记得发挥的还不错,现在那段“百米丝绸”肯定早已不知去向了吧。
====初中====
到初中除了踢球,乒乓球也开始打的多起来了。小学的乒乓球台很晚才砌成,还在厕所旁边,味道不说,还经常打到女厕所里。赶上周末没人的时候,总会纠结半天才会有个大胆的进去捡球。之前常在那种有个井盖的矮水泥墩子上打,只能用一半的面积,一米乘两米吧,只有半米高。还一群小孩排着,打“老师同学”,或者“大小官”啥的。初中虽然肯定还是水泥台子,但远离的厕所,就在教学楼下。初三的时候很多课间我和刘莹会在铃响的时候往下冲,打一局21分(也许是11分?)然后冲上来,正好上课。后来他丢掉年级第二的成绩就不跟我打了。比赛的话有一次跟4班的对抗,“郝郝杯”,因为我们的班主任叫郝凯萌,他们的叫郝爱民。我好像打的不好,记不清了。还有一次年级比赛,我好像是组织者?没参加。刘超夺冠,然后我上去赢了刘超,哈哈。其实我打不过陈瑶,不知他为啥输给刘超了。我还组织了我们16楼的比赛,有集资,有奖品,好像只有单打和混双。我和刘宏莉配合赢得了混双可能。那时楼下杨佳的爸爸搞了个木头台子,简直就是圣地。
有一段时间,郝爱民带我们去晨练,就是跑步。现在想起来很惊讶那时咋能天天早起的,7点早自习,那5点多就要去开始跑了。记得还不短,怎么也有半个小时,我算是还不错的,最后的冲刺还经常取得胜利。
运动会得过1500第一,跳高经常第一,最高1米53,可惜没学背跃,可能也不太难。三级跳得过第二,11米左右,或者10米左右,呵呵。接力上过,得过第一,但是主要靠的苏宇。试过铁饼,标枪,都不在行。
初二有个去匈牙利的活动,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要求有才艺,过去要表演啥的。我就练了两天画迎客松,就用墨和绿色,应该算写意吧,如果算国画的话,呵呵。然后竟然还选上了。只是半价还是太贵,就没去。
自己创作过一个校园相声,李伟华给我捧哏。有几个中午他去我家,我在厕所里面给他讲,他就在外面记。应该写下来的,现在还有个纪念。在班里说过一次,效果很不错。内容好像就是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找点笑点。后来参选学校的联欢会,刚说几句就被否了。
初中左右胳膊各有一次骨折。左手是一次课间操快迟到了,急着跑过去,绊在跑道的转头上,手扶了地,好像都没有摔倒。课间操完又上了两节课,中午回家感觉不太对劲,可一直也没疼。我妈带着去拍片子才发现手腕好几块骨头都碎了。第二次是在排球场踢球,溜猴儿,我“坐球车”了,右手着地,胳膊直接就形成了一个钝角。也没疼。当然治疗的麻药过劲儿之后会疼上一宿。主要的影响是整个初三我爸都没让我踢球。导致水平停留在初二上学期很多年。当时还是佼佼者的。
于是初三开始打篮球,大家都不太会,谁都带球,我算不错的。下手投篮也还挺准的。
在“坐球车”之前有过一次比较正式的足球比赛,踢4班。也许是球鞋还没干,只好穿一双旧鞋,鞋底的橡胶鞋钉已经磨平了,很滑。整场都没有状态,停不下来,有一个平时必进的球蹚大了。还滑了一跤蹭破了膝盖一大块皮,现在伤疤还在。如今也经常想象着当时要是有一双好的球鞋,应该不会输的那么惨。其实一个人的影响也没那么大了。主要的问题是有个坏孩子头苗勇瞎踢,破坏配合,我也没有权威,咋也不行。
初三的时候有引体向上的团体比赛,我摆了20多个,记得是个人中最多的。主要是比较卖力。然后班主任鲍桂华就表扬我跟@郝杰(女生比仰卧起坐,她做的最多好像),说不光学习好,体育也好,呵呵。
有阵子中午回去蔡晖家玩儿飞镖,只是扎环数的那种。后来自己家里买了,跟朋友们玩儿过501分的那种。正常情况是最后只能扎1分的双倍。
那时最喜欢的运动是游泳,每个夏天都会去很多次,和蔡晖,或者赵继恩。有一个夏天上午看《跟我游》,下午去想着练,水平提高了很多。我跟别人说,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
====高中====
高中的日子几乎全在体育中度过,课外活动主要是排球和篮球,体育课踢足球,晚饭打乒乓球,课间打羽毛球。
排球是我们高中的标志。有一次坐公共汽车跟同学聊起排球,旁边的人就问我们是不是一中的。他说唐山也就一中打排球了吧。貌似果然如此。那块摔折我胳膊的初中排球场,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我借来排球垫过几下,从来没见别人打过。有过一次年级的杯赛,我打二传,其实我扣球也不错,只是别人二传都更不行。我那时虽然也300度了,但平时不带眼睛,主要为了打球,上课也不听讲。这次比赛失策了,临时安排在室内场地,光线很差,我基本看不清球,回忆起来有种朦朦胧胧的印象。其实第二局我们一直是领先的,可总感觉自己失误太多,应该是落后的,忘了对方失误也不少。一直没有斗志,输的很窝囊,当然水平确实不咋地。可我们高中的整体水平是很不错的,校队应该比北大校队厉害。
篮球也有过联赛,按位置我算是大前锋吧,其实很业余,没啥位置感。平时我主攻篮板,篮下单打打板儿。比赛的时候对方有个校队的,一个人过掉我们5个人上篮。我尝试像平时一样盖帽,发现也就到他手腕那么高。我全力起跳也是能抓篮筐的。差距呀。他下场之前我们一分没得。友谊赛有过几场,我得分都还不少。只是同学们平时只打半场,完全没有全场的防守意识,体力也不行,经常站在前场休息,还不愿意被换下来,打的很不爽。后来到了大学也是一样,看着很拽的几个技术还不错的同学,完全没有全场的知识,还听不进去,只管自己打。选个队长叫许梦迪,弹琴还凑合,自己不懂,带队更是不在行,郁闷坏了。到研究生阶段,发现中国人在某些方面还是很consistant的。自己身体也不行,想起来5年没打球了。
足球联赛是最可惜的。袁博进了两个,我们领先到完场,可是当裁判的体育老师熊立军一直加时到对手连扳两球才吹哨。点球,徐永昌踢的左下死角,孟超踢到横梁,袁博被扑住,李钰好像也没进,我排在第六个,还没上呢就输了。我们的整体实力虽然一般,但也有几个会踢的,如果李一杰没有骨折,能和我搭档中卫,就能把徐永昌解放到中场了,加上前场的孟超和袁博,还是有能力走的更远的。我们能偷了两球,已经很幸运了,完全没有中场。可惜我没戴眼镜看不见袁博的球是怎么进的。后来得知貌似班主任田力红不愿意我们晋级,怕耽误学习,跟体育老师打招呼来着。。。
乒乓球,后来改成横板了,跟一个食堂充值的大爷打的有些进步,能拉拉弧旋。在不适用自己球拍的情况下,输给过孟超和化学老师赵广柱,故意输给过一次张泰平。其他人基本都败在我的左手直板推挡下过,哈哈。孟超连输过三次苏冠华,当时快不想活了,哈哈哈。有一段时光,每天晚饭时间和任一楠打球,晚自习课间一起去吃饭,还是很美好的。
羽毛球主要是打和平球,记得和张焕人在楼下空场打两个球,要使劲往天上打。在室内场地上可能只打过两次。我独立发现了把球打远就能赢球,轻松称霸全班。课间还踢过毽子。李一杰水平不错。我的朋友里,只有陈瑶,李一杰,尹波寥寥几人能像我一样什么都玩儿,还基本比我水平高的。
运动会已经不容易取得成绩了,全是体育特长生。跳高得过第四,当时拿了班上第一分,可能也是男生唯一的三分。
借着一点手风琴底子,高中还弹过两次电子琴。一次是“班歌”比赛的伴奏,但其实声音完全淹没在夏雪的钢琴声里了,也没有外接音响。班歌是张丽(王栗)写的吧。另一次是英语课的小组"duty report",就是每节课前表演个小品啥的节目。蔡志国啥的严重不给力,组里轮到他们,就跟吃了秤砣一样,就是不搞,怎么着吧。到头来还得我上。那时写过很多剧本,自我感觉都不错,可他们只会用中文发音法背台词,不是没有表情就是傻笑着背,完全不懂表演。这一次一直坚持到头一天晚上,他们还是一点不准备。我只好硬着头皮弹电子琴,唱临时编的词儿。曲子是jingle bell,词儿只记得第一句,"duty du, duty du, duty report",然后一紧张唱成了"reporter",被张焕人乐道至今。那时焕人和崔承还是奉献了很多精彩的节目的,可惜没能录下来。要是现在还能在youtube偶尔回味一下,是多美的事儿呀。水平比春晚高多了。
崔承和齐超都喜欢说相声。那个年代还没有郭德纲,我们都听侯宝林,刘宝瑞啥的。齐超对刘宝瑞的单口就很熟悉。我给任一楠说《连升三级》,总是记不清就去问齐超。好像最后还是没说完。跟崔承准备过一个《夜行记》,也是为了一个学校的晚会,我捧哏不会,又是没说几句就被赶了下来。人家崔承后来在基科班说的风生水起,今年又说到美国了。
我初三的时候依着马雷的字认真写过一阵子,高一的时候渐渐有了一点体,状态好的时候越写越有味道。语文老师方红要求大家每天交练字作业,只免了我一个人。其实李智超比我写的好,方红那个人很二,自己也不会写字,还是可以理解的。总是我写的不差。现在是不行了。那天“石”和“后”想了半天才分清楚都怎么写。
象棋输给过李智超,实力差不多吧。比秦建华和袁博水平稍微高一点。还研究过一点点国际跳棋,思维很奇怪的一种棋。
有一次打保龄球,又是扔到了左边的沟里,然后神迹出现,球弹出来奔向瓶堆中央,哗,全中!历史上也很难复制了吧。后来有过两张免费券,还练成过一点点飞碟,到无蜡区会拐回来,打过几次全中的。现在完全不会了。
====大学====
大学里面玩儿的仍然很多。上了网球课,加入了物理的棒垒队,当过新生杯羽毛球物理领队,新生杯排球物理队场上队长,北大杯游泳物理领队,等等。有成绩就更不容易了。新生杯排球好像打到了8强。羽毛球跟周杰打的双打,输了记得。
乒乓球有一次物理系比赛,拿了亚军。当时在香港踢球留下的腰伤还很重,只能用反手,基本是靠搓球赢的,还有就是发球,转不转的变化还不错。本来打不过刘奇航的,他要去踢北大杯,就匆匆输掉了。半决赛碰到的是赢了张昊的高手,开始打的我没脾气。可业余选手比赛主要是看谁失误少。反正我无欲无求,只是一直在搓,他开始失误增多,然后就控制不住了。最郁闷的是张昊,因为他觉得他比我厉害很多。决赛的对手基本功要好很多,我即使能用正手也远不是对手。
北大杯游泳比赛我50米自由泳得了第六,可能36秒左右,没敢用翻跟头转身,练的还不熟。要是报了仰泳的话至少能进前三。因为每人只能报两项,高手都拼蛙泳和蝶泳去了。剩下的没几个会仰泳的。那时在五四的小池子,只有50米一个距离。不知现在的孩子们能不能享受奥运乒乓球馆的设施。话说我还有过一次当年的五四室外池子呢。半天只有我一个人。水面都是叶子,更衣室都是蜘蛛网和铁锈。
还和苏萌,周振宇,王思远去打过几局斯诺克。开始要一个小时,后来半个小时就能打完了。王思远很有意思,动作不标准,可水平都还不错,台球,乒乓球,篮球,甚至魔兽联赛也拿了第一。
大一上学期的网球课自告奋勇当了班长,因为老师钱永健前几节课搞了些素质拓展训练,说应该把握机会啥的。后来我打的也是班上不错的,不过我感觉跟当班长没啥关系。课上认识了蒋可桢。后来大三有一次在理教自习结束pass了蒋可桢,我小声跟当时的女友刘亚文说,看,那是我本科认识的最好看的女生。她看了看,说,一般嘛。然后我就单身了。
体育课还选过攀岩,果然是女生更擅长。太极拳是必修,跟高中因为修操场不能跑操而学的一模一样。于是被李玉新老师抓为班长。后来跟她去滑过一次雪,没学会。是有史以来第一这样的打击,呵呵。知道前阵子去北卡跟朋友们又滑了一次才恢复些自信。四门体育课,还有一门是健美,主要就是练卧推,当时能推体重来着。现在不行了,要开始恢复,注重健康了。
吉他是吴敏从广东背过来的,又硬又难听的练习琴,却成了我们最早开始弹琴的契机。到后来,我们屋四个都弹,巅峰时屋里有4把民谣,1把古典,1把电琴。李中达指法柔和,扫弦颗粒感强,嗓音圆润,完美的弹唱歌手,可惜常年感冒,不太能唱,后来弹古典去了。曹墨达喜欢反复弹某几首歌曲的伴奏,最典型的是《来自我心》,512宿舍都快听烦了,呵呵。王佐才练的第一首伴奏就是很复杂的《丁香花》,不适合初学,可他延续了游戏达人的能力,一个月下来还有模有样了。后来也是,净弹很难的花音啥的,虽然每一首都有噪音,弹不利索,但毕竟是有追求的。到最后他的水平应该是最高的。我的特点是记得谱子多。也没有使劲背过,弹多了总会有点感觉和印象。可是李中达就完全记不住。跟李中达一起上台表演过两次。一次是大一暑假的英语课,一帮人一起唱《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当时石宇宁和贾海岩的音乐剧非常出色,可惜也没有录像,他们应该还记得吧。应该也会欣慰我还记得一点点。第二次是04年物院新年晚会,我做的《食堂破》,爆笑全场。石宇宁和贾海岩当主持,给我俩分别拿着话筒。这个是有录像的,也许还能找得到。弹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卡卡(上面说到的英语认识的女生,自称卡卡,因为喜欢卡卡)在静园和石坊。还在暑假中,她们回去晚了,没带门卡,我拉着吴敏和李中达一起弹了一宿。可惜那时总共不会几首歌,只能靠李中达反复弹着《十年》和《cs版十年》。在香港给汪申过生日的时候在草坪上弹过,毕业前班里也在静园唱过,可印象都不如那次深刻和遗憾。
03年物院新年晚会,应贾海岩之邀,说了一段删减版《假行家》。另外在不同场合说过几次《小偷公司》,一个人说的对口相声。后来有了郭德纲,就歇了。
刚开学的时候,在静园,班里小聚,大家还都不太互相熟悉,我用口琴吹了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效果还凑合。高中时张焕人吹得更好,好像还会一点布鲁斯。他还吹一个白铜的长笛。我好像还有个竹子的横笛,能吹半个梁祝啥的,焕人吹得更好。他在我床上弹了三年吉他,我都没学,可惜了。高中宿舍还有丛龙波的小提琴,在第四个音开始跑调。经典画面是穿着西服,拉着琴,站在洗脚盘里。
====研究生====
博士期间过的混混沌沌。各种小时侯梦寐以求的设施却没能充分利用。主要是腰伤,和高中滑冰时冻坏的膝盖,已经不能支撑我进行过多剧烈的活动了。新接触的运动有壁球,跟胡汇丰学的规则,挺有意思。还有更多的机会打沙排,赶上有两个会打的也很爽。近期跟朱松打网球比较多,水平有恢复,打算试试西方式握拍。足球还参加过“小世界杯”呢,后来被朱思强踢了两脚伤了很久。羽毛球,当过Clemson Badminton Club的President。任内还是口碑不错的。正考虑买个乒乓球拍,跟高手李川打起来。吉他,在08年新年晚会上弹过《致老朋友》,发挥一般。
====补充,May 24, 2012====
幼儿园还玩儿过滚铁环,应该是我爸做的。还有抽冰嘎,就是陀螺吧,我们那儿叫“嘎格儿”,我有条挺粗的皮鞭子,水平不错。嘎格儿也是我爸做的,又大又稳,比买来的好多了。顶地的铁珠就是自行车轴承里面的珠子。现在应该还保存在家中我的抽屉里。 小学弹玻璃球,水平相对就一般了。不过玩儿“卯锅”(就不具体解释了)运气好,一下能赢很多。家里有个袋子,应该还有100个保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球,有彩瓣儿的,有电光的,有大个儿的。另外有个游戏“砸瓦“,瓦就是上面说的口袋,还比较擅长,砸人又快又准,躲瓦很灵活,唯一的不足是“接年儿”的胆子不大,就是接住对方砸过来的口袋然后本方被砸下去的人就可以复活。 初中学习相对轻松一些,自大刘莹丢掉第二的位置不跟我打乒乓球,我只有自己抱着篮球去投篮。人比较少的时候经常跟陈瑶比这样一个游戏,先罚球,进的话得5分;球(不管进没进)弹一下地之后可以接住在原地投篮,进的话得3分;然后不等球落地接住投篮得2分,这是一个回合。两人轮着来,谁先到30分谁赢。除了能练习简单的加法,还有利于篮下的补篮技术。我以后的篮下打版的基础就这样来的(虽然是很业余的基础)。想起来年少轻狂的是,考试的时候总是赶紧做完交卷抱着球跑出去,没有顾及同学们的感受,这样不好。 高中那次班歌比赛,司楠是指挥,唉,大家也是孩子它妈了。有一次她累了还是咋,我临时顶上去练了一遍,觉得还不太差。那种控制交响乐团的不会,这种简单的打拍子还是可以的。 大学时看过本《围棋入门》,还摆过一小段时间,把放键盘用的抽屉拉出来,正好能摆张棋盘。经常没事儿就拉出来摆摆定式啥的。当时和网球,吉他并称“大一三大爱好”。现在早忘了。实战可能不超过5盘,李中达,周振宇,蒲宇,刘宁炀,张一多,每人一盘。哦,在香港的棋牌社还被人虐过一盘。哦,春节的时候跟我大舅还下过几盘,一盘一块钱,他总是先下象棋输几块,才会来下围棋赢回去。那看来有10盘了。在香港,代表科大参加过象棋的校际比赛,只有我一个人进了决赛,于是决赛就没去。在北大一个暑假也参加过一个象棋比赛,奖品是西瓜。淘汰赛,第一盘就输了。中盘末段,设计吃了对方一个马,正得意忘形中,大意了两步就让人家当头炮把我的车控制住了。生生被小兵拱死了。可能是同一个暑假,打了一些桥牌,有曹墨达,周杰,周振宇,王凯,可能有李中达。谎称自然叫牌法,其实是随机叫牌法。说起棋牌,还有个对清华国际象棋四战全胜的“辉煌战绩”。 大三跑过半程马拉松,练了两三个月,晚上跑未名湖。成绩好像是2小时20分左右。在我的同学中是最差的。高中同学也跑的有清华的袁博,李志超,和北理工的秦建华。大学同学是吴敏,周杰,苏萌,黄伯龙。后来吴敏又跑了全程的,差点挂掉。北大只有一辆大巴,物理学院只有我们班5个人报名。反观清华,100辆大轿子,就是中间有连接转盘那种公共汽车,一眼望不到头。跑的时候前后左右都是穿“清华紫光”字样的紫色nike运动衫的年轻人。他们喊“清华加油”,然后我也喊,只有后面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呼应。清华每年都有体育课,不像我们只有一个学期要测12分钟跑,他们每年都有这种达标,而且计入“学分积”(就是普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绩点),而只要跑过半程马拉松(不被代表最慢速度的收容车收走),就是优秀。于是大批的清华同学涌入这个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成为一道风景。所以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几?)十年”的口号不是盖的。 研究生期间当过中国学生会副主席,一次春节联欢会被分配一个舞蹈节目,还领跳过一个简单的“兔子舞”。好像传到过youtube上,啥时找着看看。过两天叫着大家去试试水上滑板。高尔夫课一直没能抢到是个小遗憾,将来请人教吧。
====补充完====
像这篇意外的长文开头说的,要开始改变一些活动内容了。估计除了将来的自己和未来的女朋友(们)可能会读完这篇文章,不太会有别人了。本来就是给自己一个留念。
Wednesday, May 9, 2012
体坛往事之乒乓球(2)王涛
wiki说中国据统计大约有10万个王涛。光踢球的有名的就俩。更著名的应该是这位打乒乓球的。当然年轻的朋友们可能不熟悉了,但至少会更不熟悉那两个踢球的。怎么说这位乒乓名将十年前就是少将了。肯定是位低调的少将,算起来是35岁升的,也是很年轻的吧。我们熟知的少将是多大来着?记得创了什么记录是吧。
王涛是左手横拍,近台快攻结合弧旋打法(我的理解),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很有特点的是近台弧旋,因为大多横拍弧旋选手都是到中台,欧洲很多到中远台的。记得是说他小时候在家里练球,房间小,没法退,于是练就了绝世奇功。正手没有空间向后甩臂,所以更多的是由下往上拉球,非常转,速度并不特别快。反手生胶的近台快拨也是一绝,自己不太吃转,弹出去又快又长,还是左手,经常打的右手选手拍长莫及。另外他也相对很少侧身,估计房间不仅短也很窄。另一个绝活儿是偶尔退到中台,能用反手平着削一板,往往能出其不意的遏制对手的连续进攻,而转守为攻。他一向胖乎乎的,重心很稳,不怎么大范围跑动(比如马琳,金泽洙)。他发球很快,给人自信果断的感觉。
成绩上,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吕林的双打金牌应该是最高的。小时候可能看直播着,有一点印象,对手是“大傻个儿”和“小矮个儿”(我家的称呼,大傻个儿叫罗斯科普夫,后来翻译成罗斯科夫,曾经在某年的年终总决赛上连克中国大将问鼎)。在世锦赛上,他和刘伟的混合双打在41到43届拿了三连冠,获得了混双奖杯的复制品,永久保留。这在乒乓界是至高的荣誉了。以前的不清楚,近年来也只有王楠的女单和王楠,张怡宁的女双做到了。强大如邓亚萍也没有一座复制的奖杯在家里。如果算上和李菊配合的两届,王楠连续五次赢得世锦赛的女双冠军,注定是丰碑一样的成就了。虽然说中国近年来垄断,但在队内的竞争更为残酷,自己的身体和意志都需要异常强大。从任何角度说,王楠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欣赏的运动员。扯远了,话说刘伟当年和乔云萍的女双也是得过世锦赛冠军的,虽然后来只能屡次面对邓亚萍,乔红的超级组合。刘伟后来在北大法院读了4年书,却留校当了方正乒乓球俱乐部的总经理和总教练。我在一体看过一场球,还是见识过她的气质的。还跟孙晋要签名来着。扯的更远了这回。还说王涛,他和吕林的双打组合也是称霸多年,96年奥运会输给了刘国梁,孔令辉的年轻组合,结束了一个时代。吕林是右手直板中远台弧旋,跟金泽洙差不多,方拍。那时经常双打是左右手配合,不像现在就是两个单打老大搞在一起就能夺冠。吕林负责指挥,就是发球前把手放到球台下面伸个指头啥的,退役后很快就成为了不错的教练。长相也很帅的的说。这个扯的还算相关吧。
单打方面,可以说不太走运。王涛在当时算是数一数二的顶尖选手,亚特兰大奥运的时候在决赛输给了之前一直不怎么输的刘国梁。心态是个很微妙的东西,不光在体育比赛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人们。队内的比赛是没有场边教练的。当时蔡振华在解说中讲到,如果赛前给王涛稍微说一下,他就肯定能赢,但是不能说。我印象中蔡振华执掌中国队后没有出现过当年何智丽被迫让球的事情,当然也更后来大家都很强悍有关,上谁都行。
另一个重要的亚军是转年的cctv杯乒乓球擂台赛,之前说过,当年那个比赛是相当火热的,周六下午有很多的家庭都会收看。历时一年,走到了决赛,可是输给了丁松。丁松应该对自己的运动生涯很满足了。先是在天津世锦赛作为秘密武器赢得了关键的一战,然后又在千家万户前当上总擂主。一年后当孔令辉成为攻擂手向他挑战的时候,他的拍子都扔掉一段时间了。好像又捡了回来,胶皮都快烂了。赛前采访,他说“跟孔令辉没得打”,印象挺深的。果然轻松告负。而此时的王涛已经退役了。
王涛是左手横拍,近台快攻结合弧旋打法(我的理解),正手反胶,反手生胶。很有特点的是近台弧旋,因为大多横拍弧旋选手都是到中台,欧洲很多到中远台的。记得是说他小时候在家里练球,房间小,没法退,于是练就了绝世奇功。正手没有空间向后甩臂,所以更多的是由下往上拉球,非常转,速度并不特别快。反手生胶的近台快拨也是一绝,自己不太吃转,弹出去又快又长,还是左手,经常打的右手选手拍长莫及。另外他也相对很少侧身,估计房间不仅短也很窄。另一个绝活儿是偶尔退到中台,能用反手平着削一板,往往能出其不意的遏制对手的连续进攻,而转守为攻。他一向胖乎乎的,重心很稳,不怎么大范围跑动(比如马琳,金泽洙)。他发球很快,给人自信果断的感觉。
成绩上,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吕林的双打金牌应该是最高的。小时候可能看直播着,有一点印象,对手是“大傻个儿”和“小矮个儿”(我家的称呼,大傻个儿叫罗斯科普夫,后来翻译成罗斯科夫,曾经在某年的年终总决赛上连克中国大将问鼎)。在世锦赛上,他和刘伟的混合双打在41到43届拿了三连冠,获得了混双奖杯的复制品,永久保留。这在乒乓界是至高的荣誉了。以前的不清楚,近年来也只有王楠的女单和王楠,张怡宁的女双做到了。强大如邓亚萍也没有一座复制的奖杯在家里。如果算上和李菊配合的两届,王楠连续五次赢得世锦赛的女双冠军,注定是丰碑一样的成就了。虽然说中国近年来垄断,但在队内的竞争更为残酷,自己的身体和意志都需要异常强大。从任何角度说,王楠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欣赏的运动员。扯远了,话说刘伟当年和乔云萍的女双也是得过世锦赛冠军的,虽然后来只能屡次面对邓亚萍,乔红的超级组合。刘伟后来在北大法院读了4年书,却留校当了方正乒乓球俱乐部的总经理和总教练。我在一体看过一场球,还是见识过她的气质的。还跟孙晋要签名来着。扯的更远了这回。还说王涛,他和吕林的双打组合也是称霸多年,96年奥运会输给了刘国梁,孔令辉的年轻组合,结束了一个时代。吕林是右手直板中远台弧旋,跟金泽洙差不多,方拍。那时经常双打是左右手配合,不像现在就是两个单打老大搞在一起就能夺冠。吕林负责指挥,就是发球前把手放到球台下面伸个指头啥的,退役后很快就成为了不错的教练。长相也很帅的的说。这个扯的还算相关吧。
单打方面,可以说不太走运。王涛在当时算是数一数二的顶尖选手,亚特兰大奥运的时候在决赛输给了之前一直不怎么输的刘国梁。心态是个很微妙的东西,不光在体育比赛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人们。队内的比赛是没有场边教练的。当时蔡振华在解说中讲到,如果赛前给王涛稍微说一下,他就肯定能赢,但是不能说。我印象中蔡振华执掌中国队后没有出现过当年何智丽被迫让球的事情,当然也更后来大家都很强悍有关,上谁都行。
另一个重要的亚军是转年的cctv杯乒乓球擂台赛,之前说过,当年那个比赛是相当火热的,周六下午有很多的家庭都会收看。历时一年,走到了决赛,可是输给了丁松。丁松应该对自己的运动生涯很满足了。先是在天津世锦赛作为秘密武器赢得了关键的一战,然后又在千家万户前当上总擂主。一年后当孔令辉成为攻擂手向他挑战的时候,他的拍子都扔掉一段时间了。好像又捡了回来,胶皮都快烂了。赛前采访,他说“跟孔令辉没得打”,印象挺深的。果然轻松告负。而此时的王涛已经退役了。
Tuesday, May 8, 2012
体坛往事之斯诺克
其实前几天亨德利退役的时候就想写一下了,觉得等到奥沙利文夺冠一起写吧,然后果然没有失望。
cctv对斯诺克的转播挺早的,可能不是直播,但对于动辄5、6个小时的比赛,录播也是很难得的了。有幸从小就能看到亨德利,戴维斯,老怀特,萨里温(后来才翻译成奥沙利文的)等高手的表演。而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印象中最牛的是达赫迪,就是今年亨德利打出满分杆旁边场地过来握手后来又说了两句那个。查了查应该是97年左右,那一年达赫迪赢得了世锦赛的冠军。当时亨德利有点儿像前两年的费德勒,开始输球,但是还会拿冠军。萨里温就是个天才,出杆飞快,杆法华丽,就是大赛赛制太长,失误累积就会导致失败。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任何形容一个纯美少年的词汇都不为过。他打顺的时候,感觉很轻松就清台,所有观众都陶醉在他敏捷的思路和精确的技巧中。走位准确,打起来看着就不难了。但是走位的控制是最难的,虽然只是击球点,击球角度和击球力度三点的结合。戴维斯是个三浦知良似的人物,喜欢自己从事的运动,而且高龄下偶尔还有不错的成绩。(注:三浦知良,一般会听成“三浦智利昂”,是日本最早的著名球星,虽然不像中田英寿那样在球艺上鹤立鸡群,但知名度上在各自的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93年获得了日本第一个亚洲足球先生。今年还在踢球,而且还在进球。)戴维斯说,等自己的排名大过年龄的时候,就会选择退役。看来明年有希望了。(现在排名40多,年龄50多。)老将吉米-怀特,在戴维斯称雄的年代就是经常是决赛中的绿叶,然后在亨德利连霸时也多次成为第一时间与冠军握手的幸运儿。如果说亨德利92到96的世锦赛5连冠是空前绝后的话,怀特90到94的5连亚更是难得。巴拉克怎么说也是得过几次联赛冠军的。那个年代的球,印象中失误不多,除了萨里温(我还是喜欢这么叫,虽然没那么好听,但是我觉得特别亲切),大家的连续进攻能力都很强。不像现在艾伯顿之流打得这么稳健。
147分说起来好像经常听说,但实际上很不容易,应该不如大四喜那么难,但肯定比帽子戏法要少得多。现在历史上正式比赛中总的满分杆还没超过100杆,其中奥沙利文11杆(可以去 http://www.youtube.com/user/147Trance?feature=watch 欣赏),亨德利在本届退役世锦赛上也打出了第11杆。再往下有着“巫师”之称的希金斯7杆。再往下,猜猜,就是丁俊晖的4杆了。其他选手最多只能打出3杆。由此就可以看出满分杆之难,还有丁俊晖的实力和成就了。且不说他有没有学问,爱一行,干一行,还干的不错,很值得称赞了。看147的最后一个黑球,就像高尔夫关键的最后一个推杆,往往难度不大,但选手和观众的紧张气氛是一样的。也有像奥沙利文这样,最后的黑球不想打了,只是证明老子还能打出来就可以了(第11杆)。这种霸气和个性放眼整个体坛,也不多见。他这种天才去干其他营生,照样会光芒万丈的。不说别的,演个电影就得迷死多少少男少女呀。虽然鼻子有点歪。
再说两句亨德利吧,很像桑普拉斯,有过统治般的辉煌,也遇到年轻的下一代天才,在职业生涯晚期仍然努力,偶尔打出好球,但没有精力走到最后的领奖台上。他们都是走到了英雄暮年,没有激流勇退,像乔丹第二次退役一样。可谁想到他几年后又复出了呢?本以为以阿姆斯特朗的七连冠伟业应该无欲无求了吧,可没两年也回来了。舒马赫也没能淡定的了,可成绩不像阿姆斯壮能上的了台面了。谁知道亨德利修养几年会不会能拿个外卡回来打两届世锦赛呢?
cctv对斯诺克的转播挺早的,可能不是直播,但对于动辄5、6个小时的比赛,录播也是很难得的了。有幸从小就能看到亨德利,戴维斯,老怀特,萨里温(后来才翻译成奥沙利文的)等高手的表演。而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印象中最牛的是达赫迪,就是今年亨德利打出满分杆旁边场地过来握手后来又说了两句那个。查了查应该是97年左右,那一年达赫迪赢得了世锦赛的冠军。当时亨德利有点儿像前两年的费德勒,开始输球,但是还会拿冠军。萨里温就是个天才,出杆飞快,杆法华丽,就是大赛赛制太长,失误累积就会导致失败。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任何形容一个纯美少年的词汇都不为过。他打顺的时候,感觉很轻松就清台,所有观众都陶醉在他敏捷的思路和精确的技巧中。走位准确,打起来看着就不难了。但是走位的控制是最难的,虽然只是击球点,击球角度和击球力度三点的结合。戴维斯是个三浦知良似的人物,喜欢自己从事的运动,而且高龄下偶尔还有不错的成绩。(注:三浦知良,一般会听成“三浦智利昂”,是日本最早的著名球星,虽然不像中田英寿那样在球艺上鹤立鸡群,但知名度上在各自的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在93年获得了日本第一个亚洲足球先生。今年还在踢球,而且还在进球。)戴维斯说,等自己的排名大过年龄的时候,就会选择退役。看来明年有希望了。(现在排名40多,年龄50多。)老将吉米-怀特,在戴维斯称雄的年代就是经常是决赛中的绿叶,然后在亨德利连霸时也多次成为第一时间与冠军握手的幸运儿。如果说亨德利92到96的世锦赛5连冠是空前绝后的话,怀特90到94的5连亚更是难得。巴拉克怎么说也是得过几次联赛冠军的。那个年代的球,印象中失误不多,除了萨里温(我还是喜欢这么叫,虽然没那么好听,但是我觉得特别亲切),大家的连续进攻能力都很强。不像现在艾伯顿之流打得这么稳健。
147分说起来好像经常听说,但实际上很不容易,应该不如大四喜那么难,但肯定比帽子戏法要少得多。现在历史上正式比赛中总的满分杆还没超过100杆,其中奥沙利文11杆(可以去 http://www.youtube.com/user/147Trance?feature=watch 欣赏),亨德利在本届退役世锦赛上也打出了第11杆。再往下有着“巫师”之称的希金斯7杆。再往下,猜猜,就是丁俊晖的4杆了。其他选手最多只能打出3杆。由此就可以看出满分杆之难,还有丁俊晖的实力和成就了。且不说他有没有学问,爱一行,干一行,还干的不错,很值得称赞了。看147的最后一个黑球,就像高尔夫关键的最后一个推杆,往往难度不大,但选手和观众的紧张气氛是一样的。也有像奥沙利文这样,最后的黑球不想打了,只是证明老子还能打出来就可以了(第11杆)。这种霸气和个性放眼整个体坛,也不多见。他这种天才去干其他营生,照样会光芒万丈的。不说别的,演个电影就得迷死多少少男少女呀。虽然鼻子有点歪。
再说两句亨德利吧,很像桑普拉斯,有过统治般的辉煌,也遇到年轻的下一代天才,在职业生涯晚期仍然努力,偶尔打出好球,但没有精力走到最后的领奖台上。他们都是走到了英雄暮年,没有激流勇退,像乔丹第二次退役一样。可谁想到他几年后又复出了呢?本以为以阿姆斯特朗的七连冠伟业应该无欲无求了吧,可没两年也回来了。舒马赫也没能淡定的了,可成绩不像阿姆斯壮能上的了台面了。谁知道亨德利修养几年会不会能拿个外卡回来打两届世锦赛呢?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