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6, 2013

体坛往事小结

转眼这个“体坛往事”系列写了一年了。最初的想法是在伦敦奥运会之前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热爱的体育故事,因为以后不会再这么关注了。确实现在看的比赛少多了,欧冠、网球算是比较关注,偶尔也看看橄榄球。不过写的慢,想写的又多,一直到了现在。文笔来讲延续了高中时“老树皮”的风格,干瘪无味。没有训练和积累,自然驾驭文字的能力一般。写的这些故事,最后主要的读者还是自己,字里行间隐藏的回忆和趣事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也就不做太多文字上的努力了。又回翻了一下,发现还是写了不少的,一年来就算浑浑噩噩,留下些记录总会显得稍微充实一点。下边大约罗列一下写到的运动项目和涉及的主要运动员。

跳水:孙淑伟,伏明霞,郭晶晶,熊倪
国际象棋:谢军,叶江川,诸宸,许昱华
中国象棋:胡荣华,吕钦,李来群,柳大华,许银川
魔兽:sky, moon, grubby, Th000, fly100%, Ted
足球:因扎吉,西多夫,皮耶罗
围棋:古力,李世石,李昌镐,常昊,崔哲瀚
网球:罗迪克,费德勒,穆雷,莎拉波娃,辛吉斯,桑普拉斯
田径:刘翔
游泳:林莉,乐靖宜,刘黎敏,罗雪娟,蒋丞稷,波波夫,索普
羽毛球:董炯,拉尔森,孙俊,叶诚万,吉新鹏,王莲香,龚智超,张宁
体操:陆莉,李小双,涅莫夫,刘璇,董震,李东华,霍尔金娜
F1:舒马赫,希尔,维伦纽夫,阿隆索
排球:赖亚文,王丽娜,孙玥,郎平,卡尔波利,加莫娃,陈忠和
乒乓球:王涛,吕林,马文革,丁松,金泽洙,塞弗,盖亭
斯诺克:亨得利,奥沙利文,戴维斯

另外还讲了一些关于解说的故事,宋世雄,孙正平,韩乔生,张斌,黄健翔,等等。还简单地描述了众多著名的迈克尔·乔丹/约翰逊/舒马赫/菲尔普斯/杜汉/泰森/欧文……

接下来还想写的仍然有不少,刘国梁与孔令辉的故事,嫁人当嫁刘国正,老瓦,巴乔,巴蒂,乔丹,艾弗森,王治郅,孙雯,刘玉栋,绍尔时代的拜仁,王楠,邓亚萍,乔红,郝海东,姚夏,孙继海,范志毅,等等等等。其实我们这个年代长大的孩子,看什么比赛主要取决于cctv5放什么,关注的范围自然有局限性。像我的导师,美国人,对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大学篮球比赛如数家珍,棒球和橄榄球也同样熟悉,可说到梅西就不太知道了。所以说体育是很重要的文化,各具特色,又都给爱好者带来紧张的气氛,激烈的对抗,技巧的演绎。这也是我热爱它的原因吧。而且大部分我爱看的运动自己也会去参与,热闹与门道共存,又添加了一份喜爱。

感谢张泰平同学一直以来的关注与支持。听说石宇宁同学也会看?而且几乎是我在google+上的唯一读者。如果还有谁会看到就大约读一下,我也很感谢。愿意领取这份谢意的可以在下面留名哦。

Thursday, April 25, 2013

体坛往事之跳水

听说前阵子有两个跳水的娱乐节目很受关注。我没看,不过报道说受伤不断、而且还有意外溺水总是知道的。对跳水这个也是4年轮回的项目来讲,这些节目本来可能成为引起大众关注进而发展的契机,看来适得其反,竞技体育的烙印更加深刻了。

跳水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名声,除了“梦之队”的奥运金牌数,最主要是伏明霞、郭晶晶、田亮这几个人的美丽面庞和绯闻轶事支撑着。试想如果我们的跳水选手都长得跟罗玉凤、赵本山似的,接受采访又都跟易建联一个水平,恐怕再多的金牌也难以引起国人的关注。我们的射击队、举重队、体操队同样是奥运金牌贡献大户,奥运一过就没有人报道了。也许有人会说跳水本身的观赏性还是很强的,这我不否认,不过看多了还是觉得重复。我觉得当年李婷和孙甜甜的网球女双决赛的观赏性要更好,而且那是中国在这项国际主流运动上最早的突破。(那个跳水冠军李婷也是默默无闻了。)别说网球不重视奥运会,想想费德勒08年最艰难的时候一枚男双金牌使他荣耀无比,威廉姆斯姐妹也非常看重三度加冕的荣誉,其实双打在奥运舞台上反而比大满贯赛事更受瞩目。而我们的女双组合拿下了大小威十几年来唯一旁落的奥运金牌,可谓意义非凡。遗憾的是两个人都还不如李娜长的耐看,关键没能像李娜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维持水平再创佳绩。李娜这次入选时代百人主要是在年龄比较大的情况下还能走出伤病刻苦训练,这一点给人很大鼓舞。另外小吐槽一下,封面人物有七个呢,不只李娜一人。不清楚印出来时怎么样的,没有报摊,超市也没见,不过网页上的顺序貌似不固定。不过能和Elon Musk这种人物共享封面,总是难得的殊荣。扯远了,回来说跳水。

清华跳水队的于芬教练说,大众学习跳水的好处,主要是能够锻炼胆量和毅力,而这种锻炼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像清华的学生开始一直在岸边练习基本技术,经过一个学期才能上板上台;像这两个娱乐节目,两三天的突击培训就跳,甚至上十米台,肯定是不科学而且非常危险的;这样的活动不仅不能起到普及作用,反而令大众望而生畏。

于芬说话很靠谱,之前和周继红的对垒中也是。不过我的第一反应是,清华的地真大,孩子们真幸福,不仅有跳水馆,还有射击馆,不仅有于芬教跳水,还有王义夫教打枪。所以跳水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在中国普及的运动,连游泳的地方都少的可怜,还跳水呢。这也是整个人均社会资源的问题。像在我现在的学校就有跳水池,平时总有人负责安全,10米台以下都可以上,而且还对小孩子的夏令营开放。还比如棒球场,基本每个小学就都有。而我们当年在大学还只能在一体的飞沙走石中训练,更不用说大部分大学都没有这项运动。

所以像跳水这种运动四年露一回就可以了。犯不着还期望着娱乐节目推动普及,本来就是娱乐,那就娱乐好了。其实跳水本身何尝不是一种娱乐表演呢?某种意义上来讲跟芭蕾舞区别不大,多了些竞技,少了点故事而已。更进一步想想,体育比赛本身也就是一种表演,给观众们看,精彩而影响力大的话就会有广告投资、商业运作,文体不分家嘛。而观众还有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去模仿锻炼,体育修身,文艺养性,构建和谐社会。

回到体坛往事这个话题,最早的奥运冠军是84年洛杉矶10米台夺冠的周继红,就是上面提到跟于芬死磕的那位。然后是“跳水女皇”高敏的横空出世,她在从出道到退役的七年中无一败绩,70多块国际比赛的奖牌全是金色的,这在整个世界体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吧。不过辉煌的背后是身心的严重摧残,那个体制的中国运动员很少幸免。不仅身体上不顾健康,魔鬼训练加药物,精神上更是压力巨大、没有自由。女排,李宁,高敏,能挺过来的都是英雄和人才。

我最早有印象的跳水比赛时92年巴塞罗那的孙淑伟,瘦小的他做着各种我已经完全不记得的高难动作。而4年后,这位我国首位男子跳水奥运冠军却成为全运会这个毒瘤导致的省际斗争的牺牲品,而未能出征亚特兰大。中国体育,给我们这些爱好者带来无数的欢乐和感动,而沉淀下来更多的却是心酸与无奈。

96年的伏明霞是无敌的,包揽三米板和十米台的壮举用什么来比喻一下好呢?用横板和直板,或者正胶和反胶分别夺冠?F1和nascar双料冠军?也许博尔特的100米、200米包揽更厉害一些。不过按技术来讲,也许伏明霞的挑战更大。4年后,她专攻三米板,又压制了郭晶晶一届。不过我心中最美的伏明霞还是92年在巴塞罗那的室外跳台上,飞舞在天空里的那个14岁的小女孩。(可怜的宇宙队,可敬的煤球王。)后来她嫁入豪门,生子持家,不仅给师妹们指明了道路,开创了先河,而且对香港与大陆之间的了解与交流贡献了力量。



不过这两年伏明霞的风头肯定是被郭晶晶这个小师妹盖过了不少。其实郭晶晶只比伏明霞小3岁,奥运金牌却晚了12年。2000年正值巅峰的郭晶晶败给了4年前退役、奥运前才复出的师姐,想想都很郁闷。而8年后吴敏霞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不过此时幸福的人换做了郭晶晶。话说郭晶晶还真爱跳水,之前跟田亮多好的噱头哇,不管,回来跳;08年在家门口夺冠了,婆家也有着落了,不管,继续跳,确实难得。她92年就进入国家队,04年才加冕奥运冠军,09年28岁退役,跳水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生活,我都怀疑霍家少爷都能跟她交流些什么。不过奥运冠军总是非比常人,一般都有着坚韧刻苦的品格和忍耐寂寞的能力,相信她通过读书能够拥有更多彩的世界。话说回来按运动成绩来讲,多年的坚持使郭晶晶成为拥有最多世界冠军头衔的中国运动员,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另外说一句,孙淑伟,伏明霞和郭晶晶都是于芬的弟子。

熊倪,被萨乌丁称作“跳水之王”的人,早在88年兵败汉城的时候就以14岁的年龄拿下一枚十米台的银牌。4年后同样的项目上,奖牌的颜色终于变成了,古铜色,囧。像大多跳水选手一样,年轻时视网膜损伤严重,年龄大了改练跳板,终于在亚特兰大拿全了三种颜色的奖牌。4年之后,像伏明霞一样退役后复出,而且在卫冕三米板的同时拿下了新加入的双人项目的桂冠。记得那一年“梦之队”开始连连失利,直到熊倪拿下首金,才稳定住军心,势如破竹的。在连续四届奥运会都收获奖牌,我国应该只有王义夫同样做到(而且成绩更加辉煌),放眼世界,也都是屈指可数的伟大运动员。

最后说两句萨乌丁。和瓦尔德内尔、涅莫夫、盖得一样,这位欧洲选手在中国的优势项目上和我国几代运动员交手,多年来保持着高水平,并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刚说的熊倪四朝元老,而萨乌丁从巴塞罗那一直跳到了北京。2000年他甚至参加了所有四个项目的比赛,1金1银两铜。要知道他曾经被人刺伤,从生命垂危到攀向巅峰,比阿姆斯特朗要真实一些(至少伤疤是露在外面的~)。这么多年每次看他比赛,都会有来自心底的尊敬。

总之跳水这个运动,主要还是观赏型的,从空中到水底,一气呵成。虽然这些年已经看得很少了。

Tuesday, April 16, 2013

我的2012


传说中的2012这就过去三个多月了。说好的世界末日没有来,当然本来就还没到呢。按现在的形势,只要中共的领导没有集体冲动,世界还会和平几十年没问题。

1月,新年时正在北卡的一个旅馆里和同学们玩儿三国杀,去滑雪来着,第二次滑,很有进步。下旬夏雪过来考试,然后去了纽约小游,再去波士顿探访了王思远,住在苏萌那儿。哈佛附近停车很艰辛,绕了一个小时找到一个有空位的停车场,停了三个小时就得爬起来去挪到街趴,正值澳网诺瓦克和安迪的鏖战。之后去圣路易斯找周振宇,顺便开个会。郭晓萌同学把切成块儿、插好牙签的苹果、橙子、香蕉们端到面前,很是感动。会虽然还是听不懂,但结识了一个唐山一中的师弟王昆,做铁的,刚听说最近就要毕业了。不努力,师兄变师弟。

2月,好像是这个月通过的topic defense。本来是应该3年前做的。好像现在正准备开始写的会议邀请文章也是说2月底截止的。

3月,借着生日之名搞了个校园民谣专场弹唱,现场效果很不错,当时的录像后来自己也在睡前听了几十遍,将来也是很美好的记忆,难得这么多朋友在一起听一个人唱歌。月中去了休斯顿,叫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还是没什么收获,估计今年会好一些,稍微懂一点了。会后去了蒲宇那儿,见了王洋,还有Rooplekha。大米大学的三国杀水平令人佩服,麻将的话就不敢恭维了。

4月,和周梦晗开始了记录学习时间的比赛,后来朱静怡和高阳也加入了,一直到12月我离开Clemson才结束。虽然中间断断续续,小赢小输谁也不记得,具体刷的时间也很惭愧,总是一段尝试努力的经历,永远记录在我们的google calendar里面。期间我还设过一期百元大奖,被朱静怡领走却又请大家吃饭了。

5月,1号去波士顿参加苏萌和秦玉琪的婚礼,呆了24个小时。我导师问我为什么不在周末举办,我猜是赶着劳动节?后来苏萌说他爸妈就是5月1号结婚的。又见到了王思远和周振宇,并都在婚礼上讲了一些苏萌以前的故事。我说的是“作业交给我吧”和“马拉松内裤”。对了,还有戴昱,英语好到赞叹。晚上还和久违的贾璋聊了聊。他仍然那么自信而积极,有思考有目标。每次和他交流,都想,要是两年后我能做到他这样就好了。然后两年后发现自己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而他又走向更远的地方了。

6月,郭宇铮来亚特兰大,路上见了一面。去年在伦敦要不是他收容,我几乎就破产了。他终于有女朋友了!月底去了趟亚利桑那的Tucson,那里有很多望远镜。怎么说也是做天体物理的,不能连望远镜都没见过吧。还操作了几下,甚至能帮Ginger干一点儿活儿了。Delta的飞机上能免费上十分钟的网,去的时候查email接了张哲一个电话,他一点儿不惊讶我在飞机上,只是问他要问的dmv的问题,然后十分钟就没了。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欧洲杯一场淘汰赛,espn3,最后的点球大战,刚结束就断网了,运气很不错。好像有一个是葡萄牙,完了,打哪儿都忘了。最后冠军是谁来着?

7月,Ginger答辩毕业了。月底是奥运会,说是不会很关注,可还是大部分时间在看比赛,有时高阳和周梦晗也一起来看。头一天孙杨就轻取朴泰桓。叶诗文更是神奇。菲尔普斯完美收官。罗切特屡被嘲笑。没有错过刘翔最后一次站在奥运跑道上。林丹再战李宗伟。穆雷零封费德勒。博尔特再揽三金。伊辛巴耶娃满意铜牌。邹凯第五金却不受重视。小威的国旗被吹跑。整体还是一届很不错的奥运会。

8月,前半个月继续看奥运。

9月,月初刘倩和同学来访,去了大雾山,没看到熊,晚上路经嘉年华,第一次尝试了跳楼机,不过另一个直臂绕圈的机器强度更大,和王博一起被忽悠上去的,他下来腿都软了。

10月,不记得了。

11月,夏雪来考试。又去了趟奥兰多,和大雾山,看到了银河。经张君君介绍认识了高玲。开始跟Dr. Clayton合作,基本完成第一篇文章的计算。

12月,即将离开clemson一段时间,处理家当,去dc找吴敏过圣诞,周振宇携郭晓萌,石宇宁携贾海岩,同聚。毕业后就没见过石、贾二人,变化不大,石腼腆,贾活泼,虽然路上疲累。告别演唱会,老情歌和许巍专场,不成功。临回国的凌晨,完成了半年多以前承诺侯宗瑞的相对论问题视频,上传,回家打包赶飞机。月底在太原给苏萌当伴郎。苏萌老爸还留着6年前苏萌说我帮他预约签证的短信,性情中人啊。

回首2012,还是比较松散。在事业的关头不应该这么轻松。趁年轻要忙累一些。

Sunday, April 14, 2013

我最喜欢的歌手,许巍

记得初中毕业季,同学们会互填纪念册,往往除了姓名生日星座之外,总会有诸如“最喜欢的电影”,“最喜欢的明星”,“最喜欢的歌曲”等等。我想这些纪念册大多早已不知所踪,而且我们也几乎不记得当年填的“最爱”都是什么了。

如今许多年过去,我们又听了很多新歌老歌,看了很多电视电影,读了或多或少或精髓或消遣的书,对自己的喜好都有了更广的样本和更多的理解。如果这时再去填那种现在已经成为古董的纪念册,我们会写下些什么呢?我想这时写下的已经不会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作品,而是自己的一段青春、一段回忆。(完了,咋听着这么矫情?不是我的风格呀。)

我想写一写目前我最喜欢的歌手,许巍。

前两天一个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刚刚结束,广受关注。不过风头应该不如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很惭愧这两个节目我都看全了,虽然有些是拖着看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节目都指引我去听了一些窦唯的作品。都是因为摇滚。《好声音》有个梁博,《歌手》有个周晓欧,一个唱汪峰,一个啥都唱。但都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一个可以算作城市摇滚,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摇滚。于是去听黑豹,才觉得舒服了许多。

中国摇滚从崔健开始,到魔岩三杰是一个巅峰,不论编曲技巧还是歌词意境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可能有很多人还是不容易接受和欣赏这种风格,有的旋律性不强,有的声嘶力竭,确实有一些我也无法理解。胡海泉在主持《我是歌手》的时候说,摇滚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真实的呐喊。我也和李中达小讨论了一下,他觉得摇滚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力量的爆发,所以那些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发出的声音能够受到认可,那种境遇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不像文学巨匠,需要人生阅历的积淀,才能描绘人性的真实。关于“文艺作品如何影响人们的想法”的话题也和他讨论了一番,“另当别论”。

许巍没有赶上那个中国摇滚最风光的年代。当他背着吉他带着作品来到北京的时候,《摇滚中国乐势力》即将在香港上演“绝唱”。许巍签约红星,结果公司支持不力,可能是市场不景气,不过这家公司总之是没有对许巍负责,一拖再拖,六年两张专辑。许巍那些年的失望、彷徨、痛苦,在这两张专辑《在别处》和《那一年》中记录了下来。他自己也因为极度压抑而一度患上抑郁症,对他的爱人拖累颇深,而自己却没有印象。后来病愈,听了大量治愈系的音乐,并签约艺风,发表了转型专辑《时光漫步》。他说希望别人听了他的音乐会感觉温暖。不过这也让喜爱他以前那种愤怒力量风格的歌迷很不满。其实一个人的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文学或者绘画,如果是好作品,总是反应着作者当时的心态,对知识的积累和对人生的感悟。许巍从少不得志、迷茫狂野,到大病初愈、恍然隔世,到阳光明媚、平和安静,都是他自己真实的成长里程。后来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还算灵气跃动,到《爱如少年》以及最近的《此时此刻》,都几乎心如止水了。不管怎样,他的心声持续的通过音乐才华和文学素养表达出来,对喜爱他的朋友以及他自己,都是幸福。

我最早听到许巍,可能是高中时张焕人推荐给我一盒磁带,印象中很难听,什么玩意儿呀。听了一遍就还给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应该就是《在别处》或者《那一年》。《时光漫步》是2002年发行的,记得学校外的书店贴着很大的海报,贴了挺长时间。当时只听过beyond,老狼高晓松,罗文甄妮,对别人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很“难听”的许巍了。后来才明白,许巍的音乐可能很主要一个特点就是第一遍不抓耳朵,当然这听着不是很好的特点,但也许就是事实。连我这样的忠实听众前几天听他的新专辑《此时此刻》都觉得不怎么样。后来反复和以前的歌曲混着听,才越听越好听。所以难怪身边的很多朋友并不欣赏许巍的音乐。

后来大学的一个下午,我例行睡觉,曹墨达单曲循环《故乡》,几十遍下来我的精神都快崩溃了,不过也承认听这么多遍也不觉得难听。这也许是更重要的一个特点。记得在香港科大的食堂,一顿饭功夫的《superstar》,让我接下来若干年听到就想吐,也导致我一直抵触SHE组合。不过近年来心胸逐渐开阔,也就不挑剔和固执那么多了。前阵子尚雯婕唱的时候我还是基本听了下来的。不过要是让我反复的听,肯定还是受不了。而许巍的歌就不一样。我这两周在走路和跑步的时候又把他的七张专辑听了多遍,其实有几年没这么集中听了,还是越听越好听。我想没有几个人的歌曲可以这么让人随意反复而不烦不厌的。

记得准备GRE背单词的时候,有一首《旅行》,让吴敏也停下来一起享受。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然,包括早期秋天的萧瑟,九月的悲凉,后期星空的深邃,群山的辽远,很多很多。而同时几乎没有通俗的失恋题材的情歌,除了几首是理想与爱情间挣扎的写照,都是描写美好的心心相映,“你是我的春天”出现过很多次。其中《执着》,《故乡》,《温暖》等都是直接写给妻子的。这一点和beyond的作品有些共通,写爱也是大爱。

我自己觉得许巍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歌词的不押韵。一首歌不押韵不难,难的是首首不押韵。比如《旅行》的开头: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
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
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
让一切喧嚣走远。

这样的歌词是不是会让作曲很崩溃。还好他都是自己来谱曲。许巍读尼采、庄子、笛卡尔,听莫扎特,“摇滚诗人”的称号不是盖的。诗歌的押韵给人美感,但不押韵不一定就损失惨重,如果内容足够优美、震撼,不会影响太多。李白的名篇《将进酒》里也有很多不押韵的豪放诗句。许巍的才华肯定还不能跟李白相提并论,但他的固执明显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为了表达最真切的意境,只管遣词造句,完全不理会发音的条框,虽然是在创作歌曲。说来也奇怪,唱起来确实不觉得有多别扭。当然开始不欣赏也不习惯的时候还是不能理解的。后来逐渐觉得与众不同,尤其配上他那西安土味儿的拐拐的沙哑唱腔,更觉得很有意思。

更多的了解他的作品,是通过弹唱他的歌曲。他作曲是用吉他的,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弹唱。不像周杰伦、王力宏会用钢琴作曲,有些歌就不太适合吉他弹唱。我上大学的时候,地铁口、天桥上、马路边,弹得最多的就是许巍。不像现在主要可能是汪峰——被我们称作“城市摇滚”,类比“城市越野”而来。《礼物》,《星空》,《蓝莲花》,《小鱼的理想》都是我现在还喜欢弹的歌曲。

圈内对许巍的评价,是最好听的摇滚。这也是我接触这么多音乐而最喜欢他的原因。不管当年的绝望孤独,还是后来的晴朗温暖,他的音乐才华都使表达感情的音符组合的很好听(当然是要听很多遍以后才会觉得,好矛盾啊听起来),这很难得。摇滚在国内的“文艺”地位,也和歌手自己创作有关。民歌和通俗歌手很少能自己创作而表达更直接的感情,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是快餐型的歌曲,歌词直白,旋律简单,也是大众需要的。胡海泉说像齐秦那样有几十首代表作的歌手,这二十年来也就那么三五个。这里面当然不包括许巍。但对我来说,许巍所有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只有许巍,我熟悉他所有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所以我喜欢许巍这样的歌手。

喜欢一个人的作品,自然会想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想法。就像听古典或是读名著,要想更准确的把握,总是需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许巍的经历我也没有过于详细的追踪,可能确实没有必要。但通过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经历挫折困苦打击磨砺,到现在这样一个平和博爱的中年人的历程。他不是一个神秘的娱乐明星,而是我们身边的朋友,用他的方式诉说着生活和生命。对我来说,他不是歌手,并不是去诠释各种歌曲,而是一个歌者,为他爱的人,为爱他的朋友,为他自己歌唱着。


Tuesday, April 9, 2013

最爱张国荣

10年前在李敬民老师的办公室,从雅虎中国的新闻中看到一个头条,说张国荣自杀了。不知道这是谁。当时在一起应该还有张泰平和马长存,他俩好像也没听说过。虽然接下来几天新闻不断的重量报道,也没有什么概念,是谁怎么回事儿了。那时肯定没想到后来他成为我最爱的艺人。

以前对娱乐圈很后知后觉。初中听到beyond的歌时,黄家驹已经去世了,他后来也成为我最爱的歌者。高考结束后跟任一楠一起在田力红的电脑上看《无间道》,只认识刘德华。虽然之前班里组织看过《英雄》,对梁朝伟一点概念也没有。大学时才慢慢看了周润发,周星驰和成龙早年的作品。感谢maze!

最早看到张国荣的作品,应该是《东邪西毒》,估计是大二,有了电脑之后。听说不错,有很多明星。因为当时已经通过《地下铁》认识了梁朝伟,所以里面只认识梁朝伟。而且印象中那个主演跟梁朝伟长得很像,以为是他一个人演的两个人,对张国荣的名字还是没有概念。估计跟王家卫的作品过于晦涩有关。不过金子发的光总能照亮不怎么透光的眼睛。后来通过经典的《霸王别姬》和《倩女幽魂》总算认识了他。

在港科大的一个学期发现哥哥在香港的地位是别的艺人无法比肩的,当时很不能理解,因为他流行的作品在大陆不多。同宿的Derek夏浩然对他推崇备至,推荐我听一下《风继续吹》。当时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倒是几年后李中达来大钊公园玩儿的时候我们哼起来,觉得越来越有味道。

我真正充分观看张国荣的主要艺术作品其实是这两三年的事情。感谢ppstream! 说是最爱,很惭愧只买过他一张CD,其余应该都是免费得来的。不过哥哥应该不会太在意吧,他会很高兴知道仍然有很多人喜爱他的作品,而且在他身后才听说、了解并视为最爱。

两部《金枝玉叶》,一曲《追》,让我充分感受到哥哥的气质和才华。后来的多部影片又让我领略了他的各种表演技艺。无论是风流倜傥的才子,还是忧郁内敛的佳人,或是调皮搞笑的坏蛋,他一露面,气场马上就不一样。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举手投足,都是那么迷人。

哥哥早年间一曲american pie出道,已经具备了流行歌手的歌技和舞台表现能力,对英文的掌控能力也是现在一般的歌手不能比的。后来他发展自己的风格,不甘于普通的流行唱法。monica也许现在听起来不是那么有感觉,听说当年的反响相当强烈,风格很不同于传统的广东话歌曲。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哥哥的柔情歌曲,那种婉转深沉的嗓音不是一般的有魅力。

哥哥曾经留学英国,英文好很正常。难得的是哥哥的国语也很好,那个年代的艺人不多见。想想梁朝伟和周星驰。甚至现在一些年轻的香港艺人也不如哥哥早年间的国语好,用心程度相差太远。哥哥的国语使他和台湾和大陆同行的合作更容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哥哥能写歌作曲。一部《夜半歌声》,所有的片中曲目都是哥哥谱写。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也很不错,集导演、主演、编剧、作曲、演唱于一身,主要的只差了剪辑,不过也算华语电影里前无古人了。里面的音乐很美,毕竟他有古典的底子。哥哥应该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能谱出歌剧类的曲目可见其才华。另外这部电影是翻拍1937年的同名影片,情节和1986年上演百老汇音乐剧《歌剧魅影》都是改编自同一部法国小说。并不是直接山寨的百老汇。

哥哥对同行和后辈的友善和真诚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人能在娱乐圈被所有人喜爱和敬重,哥哥是个例外。《霸王别姬》前指导哥哥京剧的老师回忆,第一次见面,哥哥说:“你好,我叫张国荣。”之后每年春节都会接到哥哥的祝福,而且哥哥来北京一有空也回来看望。哥哥说他更喜欢别人叫他“哥哥”,比叫“张国荣”或是“leslie”更喜欢,因为那样感觉很亲近。哥哥的微笑是天使般的。

钟楚红说在哥哥去世之后他的fans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我很能理解,也很高兴,如果这真是事实的话。

哥哥一直想当导演,其实那部《烟飞烟灭》就很不错,只是那还不是大银幕。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跟投资公司谈电影的时候,都是当作生意来谈,他很伤心,说,“我张国荣这么多年为香港音乐和电影付出了那么多,想拍一部好看的电影都不行”。听着太心疼了。

哥哥在遗书中写道,“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什么这样对我”。韩寒说就是因为他善良纯真不做坏事,才不能融于现实社会。那个年代对同性恋的包容远不如今天。看前阵子facebook和twitter的更改头像的活动,和最近美国最高法院讨论同性婚姻的合法性,10年前连美国舆论也很难接受这样公开的讨论,更不用说本来就非常传统的香港了。而如今在内地,同性明星更是被大众尤其是腐女们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公司包装的八卦卖点了。而哥哥那个年代,舆论没能充分尊重私生活,尊重那种相互信赖的亲情,催生了悲剧。

有人说,哥哥一向美丽,很难想象他满脸皱纹的样子,也许他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去的样子才离去的。我不这么觉得。他有那么多爱的人,除非极度痛苦,不然他不会选择离开的。而那种痛苦肯定是很多原因纠结在一起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他这样的艺术天才一定会比常人更加敏感,更容易幻想,更容易患上心里疾病。也许一个顶级的心里医生能够帮助他。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作为艺人,张国荣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wikipedia里面写了,2010年CNN的投票中,张国荣在音乐人里排名第三,仅次于Michael Jackson和The Beatles,第四名是Elvis Presley。我也很出乎意料,不过这个应该不会像姚明屡获全明星票王那样,没有多少中国人回去cnn.com投票吧,香港又能有多少人呢?所以哥哥在亚洲其他地方的影响力是可以想象的。wikipedia紧接着又说,CNN认为张国荣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漂亮的男演员(有没有一点梅兰芳的感觉)。同时在音乐和电影上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认可,华人里没有别人了吧。

可惜不一定像红姑所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张国荣,我的年轻朋友中了解他的就不多。我曾经尝试给大家介绍这首《风继续吹》,可几乎没人一听是张国荣的作品就认真聆听,当然我唱的不好,也没有能够吸引听众。不过想想总是有点遗憾。http://youtu.be/H1Rn413iDqw

哥哥给自己起Leslie这个名字,说想要性感小小(此处为广东话)。这是个男女都能用的名字。所以我打算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起这个名字,如果她不反对的话。还是很好听的。


存档,曾经的征友贴,发表于2012年4月。


我是一个表面比较优秀,内心有些纠结的人。 正在思考人生目标,还没彻底想清楚。

本科的时候同宿的水车背着我发了个征友的帖子,一不小心被顶上了十大第一。记得当时他写我玩儿各种东西,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吉他,等等。还提到1米8的个子,竟然还留了我的”腾讯号“。当晚果然有20多个女生上当了,可惜赶电动作业,没能认真回复她们。

其实他的描述也没有很夸张,年轻的时候贪玩儿罢了。那时的女生更在乎这些表面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和谐的性格,存在交集的兴趣爱好,基本一致的生活目标,彼此关爱的心意,对家庭的责任感等等,如果再有同样的人生理想就完美了。而完美的match是不存在的,如果两个人能够彼此欣赏而愿意去耕耘就很难得了。

现实问题也是同样重要的,如果不在一个地方会很难,如果收入不高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我相信这些都是可以共同努力解决的。

我本科时的口头禅是“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与欢笑”和“要做个有追求的青年”。说明至少曾经是个乐观向上的孩子着。我希望能和我的另一半开开心心的生活,能够相互倾诉,感受对方的支持和关怀。

如果有我的朋友看到,也不要很奇怪。交友网站不一定一定不靠谱,呵呵。像我们phd理科男,接触的人群大多比较局限。在这里也许能遇到趣味相投的懂事女孩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