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4, 2013

我最喜欢的歌手,许巍

记得初中毕业季,同学们会互填纪念册,往往除了姓名生日星座之外,总会有诸如“最喜欢的电影”,“最喜欢的明星”,“最喜欢的歌曲”等等。我想这些纪念册大多早已不知所踪,而且我们也几乎不记得当年填的“最爱”都是什么了。

如今许多年过去,我们又听了很多新歌老歌,看了很多电视电影,读了或多或少或精髓或消遣的书,对自己的喜好都有了更广的样本和更多的理解。如果这时再去填那种现在已经成为古董的纪念册,我们会写下些什么呢?我想这时写下的已经不会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作品,而是自己的一段青春、一段回忆。(完了,咋听着这么矫情?不是我的风格呀。)

我想写一写目前我最喜欢的歌手,许巍。

前两天一个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刚刚结束,广受关注。不过风头应该不如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很惭愧这两个节目我都看全了,虽然有些是拖着看的。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节目都指引我去听了一些窦唯的作品。都是因为摇滚。《好声音》有个梁博,《歌手》有个周晓欧,一个唱汪峰,一个啥都唱。但都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儿,一个可以算作城市摇滚,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摇滚。于是去听黑豹,才觉得舒服了许多。

中国摇滚从崔健开始,到魔岩三杰是一个巅峰,不论编曲技巧还是歌词意境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可能有很多人还是不容易接受和欣赏这种风格,有的旋律性不强,有的声嘶力竭,确实有一些我也无法理解。胡海泉在主持《我是歌手》的时候说,摇滚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真实的呐喊。我也和李中达小讨论了一下,他觉得摇滚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力量的爆发,所以那些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发出的声音能够受到认可,那种境遇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不像文学巨匠,需要人生阅历的积淀,才能描绘人性的真实。关于“文艺作品如何影响人们的想法”的话题也和他讨论了一番,“另当别论”。

许巍没有赶上那个中国摇滚最风光的年代。当他背着吉他带着作品来到北京的时候,《摇滚中国乐势力》即将在香港上演“绝唱”。许巍签约红星,结果公司支持不力,可能是市场不景气,不过这家公司总之是没有对许巍负责,一拖再拖,六年两张专辑。许巍那些年的失望、彷徨、痛苦,在这两张专辑《在别处》和《那一年》中记录了下来。他自己也因为极度压抑而一度患上抑郁症,对他的爱人拖累颇深,而自己却没有印象。后来病愈,听了大量治愈系的音乐,并签约艺风,发表了转型专辑《时光漫步》。他说希望别人听了他的音乐会感觉温暖。不过这也让喜爱他以前那种愤怒力量风格的歌迷很不满。其实一个人的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文学或者绘画,如果是好作品,总是反应着作者当时的心态,对知识的积累和对人生的感悟。许巍从少不得志、迷茫狂野,到大病初愈、恍然隔世,到阳光明媚、平和安静,都是他自己真实的成长里程。后来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还算灵气跃动,到《爱如少年》以及最近的《此时此刻》,都几乎心如止水了。不管怎样,他的心声持续的通过音乐才华和文学素养表达出来,对喜爱他的朋友以及他自己,都是幸福。

我最早听到许巍,可能是高中时张焕人推荐给我一盒磁带,印象中很难听,什么玩意儿呀。听了一遍就还给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应该就是《在别处》或者《那一年》。《时光漫步》是2002年发行的,记得学校外的书店贴着很大的海报,贴了挺长时间。当时只听过beyond,老狼高晓松,罗文甄妮,对别人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很“难听”的许巍了。后来才明白,许巍的音乐可能很主要一个特点就是第一遍不抓耳朵,当然这听着不是很好的特点,但也许就是事实。连我这样的忠实听众前几天听他的新专辑《此时此刻》都觉得不怎么样。后来反复和以前的歌曲混着听,才越听越好听。所以难怪身边的很多朋友并不欣赏许巍的音乐。

后来大学的一个下午,我例行睡觉,曹墨达单曲循环《故乡》,几十遍下来我的精神都快崩溃了,不过也承认听这么多遍也不觉得难听。这也许是更重要的一个特点。记得在香港科大的食堂,一顿饭功夫的《superstar》,让我接下来若干年听到就想吐,也导致我一直抵触SHE组合。不过近年来心胸逐渐开阔,也就不挑剔和固执那么多了。前阵子尚雯婕唱的时候我还是基本听了下来的。不过要是让我反复的听,肯定还是受不了。而许巍的歌就不一样。我这两周在走路和跑步的时候又把他的七张专辑听了多遍,其实有几年没这么集中听了,还是越听越好听。我想没有几个人的歌曲可以这么让人随意反复而不烦不厌的。

记得准备GRE背单词的时候,有一首《旅行》,让吴敏也停下来一起享受。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然,包括早期秋天的萧瑟,九月的悲凉,后期星空的深邃,群山的辽远,很多很多。而同时几乎没有通俗的失恋题材的情歌,除了几首是理想与爱情间挣扎的写照,都是描写美好的心心相映,“你是我的春天”出现过很多次。其中《执着》,《故乡》,《温暖》等都是直接写给妻子的。这一点和beyond的作品有些共通,写爱也是大爱。

我自己觉得许巍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歌词的不押韵。一首歌不押韵不难,难的是首首不押韵。比如《旅行》的开头: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
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
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
让一切喧嚣走远。

这样的歌词是不是会让作曲很崩溃。还好他都是自己来谱曲。许巍读尼采、庄子、笛卡尔,听莫扎特,“摇滚诗人”的称号不是盖的。诗歌的押韵给人美感,但不押韵不一定就损失惨重,如果内容足够优美、震撼,不会影响太多。李白的名篇《将进酒》里也有很多不押韵的豪放诗句。许巍的才华肯定还不能跟李白相提并论,但他的固执明显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为了表达最真切的意境,只管遣词造句,完全不理会发音的条框,虽然是在创作歌曲。说来也奇怪,唱起来确实不觉得有多别扭。当然开始不欣赏也不习惯的时候还是不能理解的。后来逐渐觉得与众不同,尤其配上他那西安土味儿的拐拐的沙哑唱腔,更觉得很有意思。

更多的了解他的作品,是通过弹唱他的歌曲。他作曲是用吉他的,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弹唱。不像周杰伦、王力宏会用钢琴作曲,有些歌就不太适合吉他弹唱。我上大学的时候,地铁口、天桥上、马路边,弹得最多的就是许巍。不像现在主要可能是汪峰——被我们称作“城市摇滚”,类比“城市越野”而来。《礼物》,《星空》,《蓝莲花》,《小鱼的理想》都是我现在还喜欢弹的歌曲。

圈内对许巍的评价,是最好听的摇滚。这也是我接触这么多音乐而最喜欢他的原因。不管当年的绝望孤独,还是后来的晴朗温暖,他的音乐才华都使表达感情的音符组合的很好听(当然是要听很多遍以后才会觉得,好矛盾啊听起来),这很难得。摇滚在国内的“文艺”地位,也和歌手自己创作有关。民歌和通俗歌手很少能自己创作而表达更直接的感情,市面上流行的大多是快餐型的歌曲,歌词直白,旋律简单,也是大众需要的。胡海泉说像齐秦那样有几十首代表作的歌手,这二十年来也就那么三五个。这里面当然不包括许巍。但对我来说,许巍所有的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只有许巍,我熟悉他所有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创作的。所以我喜欢许巍这样的歌手。

喜欢一个人的作品,自然会想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想法。就像听古典或是读名著,要想更准确的把握,总是需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许巍的经历我也没有过于详细的追踪,可能确实没有必要。但通过他的作品,我能感觉到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经历挫折困苦打击磨砺,到现在这样一个平和博爱的中年人的历程。他不是一个神秘的娱乐明星,而是我们身边的朋友,用他的方式诉说着生活和生命。对我来说,他不是歌手,并不是去诠释各种歌曲,而是一个歌者,为他爱的人,为爱他的朋友,为他自己歌唱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