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1, 2012

体坛往事之解说

今年奥运开幕前,cctv5放了一段时间介绍解说的小宣传片,每个解说出来说一下自己负责哪个项目。形式不错,清晰而亲切,好多不认识的孩子,貌似水平都不错。对于观看体育节目无数的我来说,解说是很重要的。王佳影初中的时候说,她喜欢看球时把声音关掉,自己解说。我没那种兴致,只有宁辛在解说网球时极其烦人的时候,我才会舍弃现场的声音。

我没赶上在收音机里听宋世雄解说女排的年代,在电视上还是看过很多这位中国体育解说界老前辈的节目的。之后的张斌、黄健翔等新生代的解说风格使得宋老师一度被批评的很严重。其实我听着还是很亲切的,除了他习惯性的把场上的局面一点一滴都描绘出来有时稍显多余。模仿宋世雄的孙正平、韩乔生的境界就差太多了,同样缺乏文化底蕴,孙正平少了亲切,韩乔生不够诚恳,只是嗓音风格相似而已。就像姜昆学马季一样。

孙正平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规中矩,不会有亮点,也不会有失误。就像黎明演电影,永远是痴呆状的本色演出。于是孙有幸解说了多次的奥运会开幕式,并且因此自估地位崇高。他也许不是个坏人,但至少是个迂腐的人。黄健翔做非正式代言,孙打报告,黄愤而出走。能作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甚至非常招人恨的行为,如果不是孙根正苗红、“嫉恶如仇”,就是脑子天生缺根弦儿。很搞笑的一个事情是,他在博客上自述有资格解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各种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小学生式文字,然后很有自知之明的关闭了评论功能。然后大家只好到各大论坛谩骂了。

韩乔生出名于“语录”,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诸如“三十公里外一脚远射”,“门将把球回传给守门员”,“主教练把裁判发出场外”之类的笑话。其实口误不可怕,如果反应过来的话,更正一下,对观众说个“对不起”,像刘建宏一样就不错。即使没意识到,经人提醒将来多注意和训练一下,应该对专业人员也不难。韩大嘴不妥的地方在于,他不承认部分口误(尤其是早年缺乏录像的时候),对于确凿的也认为是一种风格,并不严重。大约十年前有个节目叫“体育沙龙”,不知谁还有印象,其中一期邀请了很多记录“韩乔生语录”的观众与韩本人当场对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竟然对那个著名的夏普兄弟(见附1)矢口否认。这都不是最严重的,我一直想强调的是,口误还算能力问题,知错不改、信口开河、明不知故瞎说的行为是属于职业道德的严重问题。例子见附2,我和我妈看的直播。

张斌和沙桐解说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我觉得还是有文化的。可后来张斌的《奥运风云会》引起的很多观众的广泛谩骂。我稍微看了一些,觉得还正常。除了姚明、刘翔、李娜等见过世面、智商本来也高的大腕儿,一般的运动员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这当然是一个长远的全民运动的问题。张斌和黄健翔是《足球之夜》最早的主持人,那时张还解说足球比赛,水平跟黄一个段的。后来的主力刘建宏那时只是“专职甲B”的毛头小子。段暄神马的还不知道在哪儿上小学呢。张斌知识全面,组织、规划能力不错,逐渐更多的从事管理安排的工作,类似岑传理,可一直得到我家的喜爱。年轻的朋友知道张斌可能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前的胡紫薇闹事。这种女人,早该甩掉。之后张被压制了半年才出来做些幕前节目。直到现在还是会有种尴尬的潜感觉,不如以前潇洒了。所以一定要找对另一半。

黄健翔的“意大利万岁”,我和我妈看的直播,凌晨3、4点吧,我爸睡得死沉。当时我跟我妈就一下困意全无,大感差异。比赛刚结束的时候,张斌在节目中连线黄健翔,得到的解释是,“张斌,我们年龄相仿,都是一代人,最早看的是意甲,对意大利足球有感情,4年前意大利倒在韩国对脚下,这次不能再输给希丁克的队伍,而且你不记得当年我们被新西兰淘汰的时候,他们的打法跟这支澳大利亚一样野蛮么?我也是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我没有什么认同感。自从我最爱的巴乔被国家队抛弃后,越发不喜欢这支球队。说实话当年那场球澳大利亚优势很大,打法很实用,体力充沛,机会不少。意大利没有中场(托蒂那种糙脚就别算了吧),全场没啥机会,严重犯规被罚下一人,体力不支,要不是格罗索在90分钟被马尔蒂尼灵魂附体,加时赛肯定没有希望。

黄健翔是个好解说,估计这一点很少人会反驳。现在夸韩大嘴解说游泳真情流露、亲切自然的朋友,大半没听过当年黄的游泳解说。黄的解说就像听到张学友或是蔡琴的嗓音一样,欲罢不能。其实少壮派的杨建,杨毅,洪钢拉过来都会比韩大嘴好听许多,估计ccav还是辈分分明吧,或者韩的人缘不错,没人想打击他。孙正平是个无产阶级好战士或者伪君子,韩乔生则是身边的好朋友。黄健翔在离开av前困难的时候,韩是坚定的站在保护兄弟的立场上的。

于嘉,苏群,徐济成,杨毅,都是好的篮球解说,有知识,说话中肯,可惜我不怎么关注篮球比赛了。其实我们的解说水平是世界一流的。espn的解说近年来我也看了不少,基本都是孙正平的流派,主要就介绍场上情况,不像我们能扯扯场内场外。这跟中文的表达效率有关我觉得。魔兽解说也是,基本就是说谁在干啥,哪个英雄怎么样了,很少有能像老杨,bbc,小y那样又有内容,又轻松搞笑的。最近的nbc转播的奥运会也没啥亮点,唯一的特色是电视不直播,等到晚上黄金时间录播,还好是直播时的解说。韩国解说就是各种思密达,西班牙语解说就是各种goooooooooooooooal。还是好的中文解说好听,像蔡猛的乒乓球,杨建的田径,洪钢的排球,已逝的黄健翔的游泳。

附1:夏普兄弟的故事。
“9号球员是夏普,把球传给了10号,10号球员也叫夏普。我们知道在足球场上经常有亲兄弟同场竞技,比如丹麦的劳德卢普弟兄。。等一下,10号又把球传给了11号球员,他也叫夏普。这种三兄弟同队的场景就很少见了。”然后我们的韩大嘴发现12号也叫夏普,就半天无语了。不知道这个故事的朋友想不想猜猜是肿么回事?嗯,胸前的sharp广告。看来以为自己认识英文是个潜在的危险呀。

附2:韩乔生解说网球
应该是宁辛临时有事,没人解说网球了。早年间还是人才匮乏的,于是我们的韩大嘴当仁不让,有风险我来上。怎么说也在体育频道10多年了,没打过网球还没看过么?果然没看过,一点儿规则也不知道。一上来比分是15:0。韩:“对不起,观众朋友,我们的字幕员同志打错比分了,现在应该是1:0”。然后30:0。韩:“对不起,观众朋友,我们的字幕员同志还没有改过来,现在应该是2:0”。嗯,他还是能看出来谁得分的。然后30:15。韩:“。。。”1分钟后,韩:“现在比分40:30”。还好他没说应该是45:30。然后他觉得弄清名堂了,不就是15一分嘛,唬我?然后悲剧的来到了抢七。1:0. 韩:“对不起观众朋友,我们的字幕员同志又(注意是又)打错比分了,现在应该是15:0”。然后2:0,2:1。。。韩:“现在比分3:2”。我估计他纳闷的不行了,肯定在心里咒骂着,丫谁定的这么坑爹的分儿。如果他知道45念着念着变成40的历史,是不是会更混乱?不过令人钦佩的是,他很自然的把比赛说完了,一点不适的反应也没有,给力!这个事情反应了两点,一个是韩乔生同志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精神,还有就是缺乏职业素养的信口开河、推卸责任的恶习。后一点在他每周日解说的拳击节目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

图1:2006年7月被汪申拉去参加的一个活动,是黄健翔的外甥组织的,黄健翔出席并邀请了好友韩乔生。来自耶鲁、哈佛、mit的一些留学生搞了一个叫做faceren的社交网站,希望跟清华、北大的学生 建立交流。当然现在知道是模仿facebook的,跟xiaonei是一个年代的产物,定位有问题,没有成功。后来改名为faceben。几年前还登陆过,还有我在山顶的照片做头像呢。刚才试试,已经不存在了。

Friday, July 27, 2012

体坛往事之体操

体操也许是美国老百姓最爱看的奥运比赛。他们实力一向不错,而且确实观赏性很强。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除了菲尔普斯,最火热的选手可能就算女子体操选手肖-强生(也叫肖恩-约翰逊)了,虽然她的成绩不如柳金。

我小时候应该看过李小双在92年巴塞罗那的自由操,印象不深了。陆莉的满分高低杠我们一家看的直播,当时觉得她有个小失误,放慢动作才看清楚是做了一个转手的快速动作。

96年亚特兰大(看来像很多项目一样,也是4年一次被关注的运动,至少当年是)李小双全能最后的单杠下的挺别扭,可还是站住了,微弱逆转涅莫夫,拿下了分量很重的一块金牌,彻底战胜了团体赛食物的阴影。还记得李小双把胳膊伸进吊环里么?我从来没见过。他自己也说,练了一万次也没有这样穿过,在奥运会就来了一把。就像巴乔几乎不会罚丢点球一样。自由操的比赛是非常遗憾的,李小双难度大,动作阳刚有力,发挥完美,连涅莫夫都自认不如了,然后来了一位希腊选手,各种难度不大的滚翻落地,走阴柔路线,也没有失误,结果得分超过了李小双。这个结果跟雅典没能申请成功这届百年奥运很有关系,裁判普遍偏向希腊选手。李小双自己也说是非常遗憾。希望伦敦不会因为希腊的穷困而又一次心软。

说起涅莫夫,应该是成绩媲美李宁的体操王者。团体,全能,单杠,跳马,都拿过奥运冠军,还有多个亚军,参加三届奥运会。可能年轻的朋友印象最深的是04年雅典的时候因为他完美的单杠决赛演出被裁判扼杀,全场观众嘘声不断,涅莫夫不得不亲自安抚观众才令比赛得以进行的场景(表达好费劲呀)。他能得到观众的厚爱,除了确实表演完美、裁判犯二之外,他优雅的风度,辉煌的战绩也是原因。体操中的费德勒,他应该当得起这个名号。那一年,除了涅莫夫,霍尔金娜,萨乌丁,瓦尔德内尔等一众大家喜爱的老将带来了他们的谢幕演出。貌似萨乌丁后来有来了北京。



体操的记忆还是很多的,说不太全了。刘璇是很漂亮的,平衡木基本没有失误。男团的小伙子们还是很精神的,虽然实际个子不高。吊环王董震因为不能为团体赛带来贡献,一直无缘奥运。名不见经传李东华在天安门结识未来的妻子后,代表瑞士夺得鞍马冠军。团体赛的罪人滕海滨在鞍马上拿了那届的唯一一块单项金牌,而8年后最后时刻因伤无缘伦敦。李小鹏04年信心满满的说“至少能拿两块吧”,结果各种失误;坚持到北京,8年后重回巅峰。杨威长得一般,还是憨厚可掬的,最后的全能王。永远年轻的黄玉斌。众多可爱美丽的罗马尼亚姑娘。故事真是太多了。最后说说霍尔金娜吧。

在女子体操运动员中,1米64的身高绝对是姚明的地位了。身材修长的霍尔金娜走优美路线,翻跟头肯定比小孩子们没有优势。她的高低杠快速流畅,一气呵成,舒展的身体带来纯美的感觉。她不仅卫冕了高低杠,而且在全能中也一直是头号高手,对高个子的她更是难得。在雅典的谢幕演出中,她拿到了全能的银牌,满意的离开了,留下依旧美丽的背影。


如果没有全运会

也许我说的稍微极端了一些,不过全运会的弊病确实严重而深刻。
如果没有全运会,省级体育官员的政绩也许有可能会转移到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程度。
如果没有全运会,各个省队也许不会为(so ridiculous的)能算两块金牌的奥运金牌明争暗斗、刀剑相加。
如果没有全运会,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体育特长生的去处,也许剩下的真是有天赋有兴趣的孩子。
如果没有全运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败寇”,苦难多年没有成绩之后等着他们的是更加艰辛的生活。
如果没有全运会,甚至在省政府都不需要专设体育官员,逐渐把体育组织转化到大学和职业俱乐部,我们未来的全民体育将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全运会,将会有一大批无能的官员将被重新安排,也许会祸坏更重要的部门,也许大部分养老到退休。
如果没有全运会,也许没啥大的变化。

奥运之前,虽然期盼欣赏运动之美,祖国之强,但想起国内畸形多年的体育界总会心酸不已。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并不是奥运精神所在。

体坛往事之F1

首先说一下F1名称来源,全称是Formula One,翻译成一级方程式赛车。早期是为了统一规格(formula),最高规格就叫formula one,所以还有F2啥的。跟数学上的方程式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一项直接参赛人数最少的正式体育运动,一般只有10个左右的车队,每个车队只有两名参赛选手。然而这又是成本最高的运动,听说每辆赛车的总成本超过一亿美元。

我并不很喜欢车王舒马赫,早年间打不过开着烂车的达蒙希尔,晚年打不过踢球极其不协调的阿隆索,中间对维伦纽夫也不是很强势。而且他还多次故意撞车,名声严重不怎么样。韩寒有一次分站夺冠,对抗另一个车队的三名车手,他说如果任何一个人撞自己的话,他们车队就会轻松夺冠,所以他非常尊重对手的车队。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体育还有领先的一面。

我爸还有几个舅舅特爱看F1,总盼着撞车,起火啥的。我小时候看过一些,舒马赫的超车还是很漂亮的。只是时间太长,总得两个多小时,后来看的少了。近年来有了两组排位赛的直播,貌似越来越重视了。

我觉得观赏性总比nascar要强很多。去夏洛特看过一次现场的nascar,坐的第一排,开始还是巨爽的,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一样,风驰电掣,非常刺激。然后,一圈一圈,撞车,重新发车,优势归零。然后,一圈一圈,撞车,重新发车,优势归零。然后,一圈一圈,撞车,重新发车,优势归零。然后。。。要跑300多圈!人们早就麻痹了。最后几圈主持人都不说话了,然后冲过终点的时候是整个晚上最安静的时候。而且冠军只是在最后一次撞车之后才冲出来的,之前表现出色的一众选手都白跑了。老美的逻辑有时真难理解。

Thursday, July 26, 2012

体坛里的迈克尔

迈克尔这个名字在西方也许是最常见的名字,所以经常有名人叫Mike或者Michael也就不奇怪了。有意思的是在体育界,叫这个名字的老大级人物有很多。

迈克尔-乔丹,公认的篮球之神。天赋的弹跳,苦练的投篮,柔韧的身体,坚强的意志,敬业的防守,果断的进攻,团结队友的亲和力和领袖气质,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以及好赌好色等谈资,绝对是当年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

迈克尔-约翰逊,如果博尔特在伦敦奥运会能够卫冕至少两项,他就能超过约翰逊在田径史上的地位了吧。迈克尔-强生是唯一一个在一届奥运会包揽200米和400米金牌的选手,两个项目的技术差别应该比100、200的还要大,经常见人同时跑100和200的,比如卡尔-刘易斯。最bug的是他400米7年54场不败,足以和兰斯-阿姆斯特朗的环法七连冠,费德勒的近六年连续大满贯四强,亨得利,杜汉,舒马赫等等媲美。另外他“腆胸叠肚”的姿势也是罕见,被我家喜爱多年。

迈克尔-舒马赫,7届F1冠军得主。这项最贵的运动只有20个左右的运动员比赛,看起来夺冠很容易是么?

迈克尔-菲尔普斯,如果他在伦敦能搞个6块,那总数20块的记录真得火星人来才能超越了吧。

迈克尔-杜汉,连续5届世界摩托车锦标赛500cc冠军,摩托车里的战斗车。小时候周末看车,总觉得他每个分站都是冠军的样子。

迈克-泰森,一个时代的符号。入狱之前没赶上,复出后的几场都是看的直播,全球火爆,出场费更是天价。感觉前三场的对手都是纸糊的,跟演员似的。然后就碰到了让他纠结一生的霍利菲尔德。不服再战搞出了咬耳朵的传奇故事。那是拳击真是街头巷尾的话题,现在快无人问津了。很幸运都在周末,赶上了所有的直播。另外泰森在狱中博览群书,最终选了太祖作为偶像,并纹在了肩头。

迈克尔-欧文,英格兰金童是席勒之后仅有的几个世界级球星,除了贝克汉姆,也许斯科尔斯勉强算得上,其他的伪球星只能在本岛上威风威风罢了。98年横空出世,利物浦扬名立腕,转战银河也是进球效率最高的球星。02年世界杯,要不是丑罗的两个顶级表演加上希曼的一向犯二,欧文也许能够成为绝杀鼎盛巴西的英雄。后来到纽卡搭档老席勒,晚年竟然到利物浦死敌曼联,在弗格森爵士麾下又发光发热。06年世界杯记得受伤了,小贝一个人独木难支。

迈克尔-杰克逊,不是体育界的,文体不分家嘛,绝对的文艺界老大。

迈克尔-斯科菲尔德,是不是牛人都要起名迈克尔呢?

田径,游泳,篮球,赛车等主流项目中都有老大级迈克尔的身影,还是很有意思的。谁给帮忙做个这些人在一起的图片?

Wednesday, July 25, 2012

体坛往事之排球

男排看的不多,大四的时候在北航看过一次中国男排打一个俄罗斯俱乐部的现场。水平一般,可是相貌尤其是身材真是一流。 

女排没赶上郎平那一拨,现在除了郎指导还活跃在排坛,还执教过美国女排又一次成为民族英雄,只有孙晋芳偶尔因为李娜被媒体吐槽还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另外早年间梁艳办了个服装品牌还是体育中心啥的,不知现在如何。 

我看的直播最早是孙玥那一批,有爱哭的李燕,以老带新的赖亚文,年轻小将“邋遢大王”王丽娜。在郎平指导的带领下,艰难的夺得了亚军。那届真是艰难,除了孙玥有明星的实力,其他队员真是靠着一股拼劲儿撑下来的。孙玥也能称得上中国女排的头号美女吧。


郎指导是95年临危受命的,干到99年,实在身体撑不下去了。后来几经周折,郎平的助理教练陈忠和被出任主教练,开始了中国女排的复兴之旅。陈忠和在1979年就开始在国家队给女排队员当陪练了,期间忍受多次家庭变故,默默的为着这份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经过他的推陈出新,潜心积淀,加上一批颇具才华的年轻姑娘,中国女排终于在2003的世界杯上重回巅峰。

排球世界杯是少有的根据循环赛积分来确定冠军的世界大赛。记得最后一场打日本,只要赢两局就锁定冠军,结果打了三比零11战全胜夺冠。当时翘了半节刘玉鑫的“吱,玩儿的很熟了”的热学,在农园食堂的大电视前和几百同学一起看的。那时的阵容绝对鼎盛,我想郎指导看了肯定眼馋。二传队长冯坤,主攻杨昊,王丽娜,副攻赵蕊蕊,刘亚男,接应周苏红,自由人张娜,无比强大的主力阵容。除了王丽娜横冲直撞,每个人打的都很灵活,充分发挥了我们技术上的优势,弥补了身体和力量上的不足,绝对的赏心悦目。另外替补队员副攻张萍,陈静,接应李珊,二传宋妮娜,主攻张越红也都是基本功很好的球员,拿来就能用,而且赵蕊蕊受伤后她们在雅典奥运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面图片中的队员我现在还都认识。前两天cctv5重放了雅典奥运会女排的决赛,打俄罗斯,先丢两局,逆转夺冠。那时的技术真是好,一传很少有不到位的,失误送分每局不超过3个,双方的防守都很bug。中国队充分发挥进攻快速多变的优势,俄罗斯也把高举高打诠释的淋漓尽致,异常井猜的对决。

那支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教练的带领下真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可惜的丢掉前两局之后,教练和队员的脸上依然是轻松的微笑和天然的自信。暂停的时候队员也能说出自己对打法上的见解。在场上沉着冷静而且激情澎湃。陈忠和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在中国这种大环境下(我将来会写一写)能够带给队员享受比赛、充满信心的气质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连郎指导在解说的时候都说,她们那时候是不会有这种表情的,很是羡慕(袁伟民会不会听了不爽?)。

反观俄罗斯队的教练卡尔波利,绝对是世界体育史上的另一朵奇葩。他在1978年就出任苏联女排的主教练,后来是独联体(估计90后小孩儿们都快不知道了吧),再后来是俄罗斯,在04年雅典输给中国队后卸任,之间只有5年的断档,只有弗格森爵士能有一拼吧。他最大的特点是在场边怒吼,绝对的高分贝,高大的队员一个个吓得跟小绵羊似的。参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OG6l8vhUaI&feature=g-hist
他自己说其实并不严厉,只是要高声提醒队员。他带队拿过两次奥运会金牌,还有三四次银牌,成绩很辉煌。


最后一球张越红扣死之前是一个多回合,郎平焦急的说“打个快球,打个快球”。冯坤还是传给了张越红打四号位强攻。张越红落地后拍地板的样子我终生难忘。其实赛后我流的眼泪有一部分是给俄罗斯队的Gamova的,整场得了几十分,各种后排,各种超手,各种救球,可还是输了。她们的王牌阿塔莫诺娃受伤没怎么上。我们的赵蕊蕊也是。不然会更加井猜。


后来郎平出任美国女排主帅,中国体育界多大的荣耀呀,竟然还有媒体黑她。她刚去的时候差点儿被美国的孩子们气哭了。之前在意大利指教的时候毕竟还是职业俱乐部,可美国完全不一样,队员大部分都有工作,说不来就不来,而且集训本来每年也就三个月啥的。后来她也慢慢适应了这种轻松愉快的训练,还带领美国女排夺得北京奥运会的亚军,很了不起。不过郎平浑身伤病,连女儿想妈妈抱一下都困难,太不容易了。现在又回来带动中国排球的职业俱乐部化。真是民族的脊梁啊。聂卫平神马的心胸不够呀,还下围棋的呢。




Monday, July 23, 2012

体坛往事之外号

我爸我妈也都喜欢观看体育节目,经常一家人一起看,充满着欢声笑语。同时我们也爱给一些运动员和解说起外号。比如管乒乓球运动员罗斯科普夫(后来翻译成“罗斯科夫”)叫“大傻个儿”。他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与王涛吕林打双打决赛,是听他的队友“小矮个儿”指挥的。乒乓球双打往往有一个指挥发球的,决定发转还是不转,短的或者是长的,就是把手伸在台下伸个手指啥的。我记着后来大傻个儿在一次年终总决赛连克王励勤、马琳、王皓获得冠军,相当给力。 我爸我妈都很喜欢刘国梁,而且从最开始看他打球就管他叫儿子,说那是我哥,因为他聪明。后来每次看他比赛都会说,诶,看咱儿子打球了。现在“我哥”都主教练了。 女排有个队员叫王丽娜,年轻的时候很邋遢,感觉总是鼻涕擦不干净,头发也很乱,所以我们叫她邋遢大王。后来她成为老将的时候还是那个样子。 巴西有个网球选手叫做柯尔藤,有时写成库尔滕,我家都叫kerten,不喜欢翻译,其实应该写作Kuerten。也是一个有些邋遢,受到我家喜爱的选手。 俄罗斯的网球选手卡菲尔尼科夫,我妈叫做卡贝尔尼科夫,也是很亲切的小区别。阿加西被叫做阿格西,也是类似的亲切。看来平时主要看的还是乒乓球和网球,也是cctv转播这些最多。 对于体育评论员,主要是cctv5的有外号。比如大嘴韩乔生被叫做“大能鼻儿”,因为刚出道是鼻音很重,感觉没擤干净似的。这里插一句,韩乔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是很恶劣的。口误可以被当作说笑的谈资还挺好,可以不懂瞎说误导观众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了,例子很多,也许将来会写一点。 沙桐,不一定很多人熟悉,是一个综合性的主持人,我们叫“什么桐”。刘建宏,刚出道的时候在《足球之夜》,张斌每次都要介绍一下,“这是我们专职甲B的刘建宏。”我们叫做“呜呜呜”,因为开始说话很含糊。管黄健翔叫“黄”。有个唱歌的林依伦有段时间主持一个叫做《城市之间》的节目,我们叫做“轮一轮”。

Wednesday, July 18, 2012

体坛往事之围棋

前阵子看了几场新浪微博直播的围棋,是第七届应氏杯十六进八和八进四的比赛。李世石九段,孔杰九段,古力九段相继落马,看来现今无人再能复制李昌镐九段当年的辉煌了。而“年迈”的石佛(李昌镐的外号之一)则再次挺进四强。

应氏杯是围棋里的奥运会,四年一届,是台湾的实业家应昌期老先生创办的(本应是)最早的世界围棋比赛,冠军40万美元。除了中国,日本,韩国,台湾,本届也有一名美国棋手和一名罗马尼亚棋手。应氏规则跟中国、日本的规则都不同,是用一种计点的方式,貌似更简洁一些,不过对于熟于数目的棋手来说还是小适应一下的。说是类似黑贴8目,平点黑胜,其实就是中国的7目半规则。不熟悉贴目的朋友不要奇怪,首先贴目是因为黑棋有优势,很久以来都采用日本棋院黑贴5目半的规则,然后韩国改为6目半,中国在2002年直接加到7目半,然后日本在次年也忍不住了跟到6目半,说明黑棋优势还是一直很大。所以不同国家主办的比赛,胜负规则是不同的,在不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某些棋局——根据领先还是落后决定稳健收官还是小搅一下。

我第一次真正关注应氏杯是在2005年,因为大一的时候才开始学着下一些,也能稍微看明白一点。那次常昊九段击败崔哲瀚九段夺冠,应老先生九泉之下也应欣慰了。这个大赛的冠军给中国棋手多年的颓势带来了转机。之后罗洗河,王古力(古力九段,也称古大力,这个名字源自高中时夜里听cctv体育新闻,“新人,王古力。。。”),孔杰,和一批小孩子屡次夺得世界冠军,终于在这项起源于中国人的运动中扬眉吐气,甩开男子足球几百条街。尤其王古力,几年之中几乎囊括所有世界大赛桂冠,与韩国的李世石九段分庭抗礼。

对于常昊本人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之前他7次国际亚军,“千年老二”的称呼比巴拉克要实际多了。其实他的实力很早就得到公认了,年少的时候就能接连战胜日本的各位大佬,和年仿的李昌镐齐名,可只是干不过韩国众人,直到28岁多才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而仅年长他一岁的石佛早在17岁就成为世界冠军,这时已经(据我数)17座奖杯在手了。可这个应氏杯成为了一个转折,常昊对李昌镐由劣势变成了强势,后来连续两次在决赛番棋中零封对手,也使这对惺惺相惜的对手更加名副其实。常昊在擂台赛上一直表现神勇,在95年和96年的中日擂台赛上分别5连胜和6连胜(结束比赛),2006年中韩擂台赛作为副将4连胜收官,2007年三国擂台赛又是出任副将4连胜为中国赢得第一个冠军。另外我国的谢赫九段也是一位擂台达人,在三国擂台赛上14胜3负,前年5连胜,去年4连胜,今年作为主将3连胜,为中国赢得了第二座奖杯。比5战皆北的王古力强多了吧。其实之前彭荃七段和胡耀宇七段也各有过一次5连胜,为啥没能带来擂台的胜利呢?这就引出了本文多次提到的主角——李昌镐——的bug式的存在。



李昌镐九段,1975年7月29号出生于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师从曹薰铉,目前没有弟子。他与曹薰铉、徐奉洙、刘昌赫被称为韩国四大天王,又与李世石,朴永训,崔哲瀚被称为“新四大天王”,属于年少时匹敌前辈壮年,中年时仍屹立后浪之中的天才,想起谁了,是不是费德勒?我也是。还有之前说的17个冠军,然后连续10个亚军,仍然坚持参赛,现在又闯入“奥运”四强,是不是更像了?

其实围棋运动局限在东亚,不仅是历史传统的原因,也不是智力问题,跟东方意境式的文化很有关系。当然也因为围棋本身最简单而最复杂,不易入门,难以推广。不然李昌镐的成就也早已令全世界景仰。也许有人认为只是三国争霸,不算啥世界冠军,其实不然。上边说了也有其他国家的选手参加,都是公开赛,至少可以从预选赛打起。为什么东方人能去下西方的象棋,西方人下不了东方的围棋呢?还是有难易之分的。国际象棋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深蓝颠覆了,而电脑的围棋水平可能还不能入段呢吧。大一的时候主流的《手谈》也就小胜我这个初学者的样子。变化多是一方面,“感受”是核心问题。“厚势”,“薄味”,“心情好”,“味道坏”,都是典型的解说词。在身体运动中,第一运动要说是足球,很多美国人或许不同意。要说在头脑运动里,如果不承认围棋的顶级地位,那只能说完全不了解和为头脑运动。也许有人会想,这么好的脑子咋不去搞天体物理或者宇宙学。其实围棋、体育、科学,都是人类的文明,了解自然是拓宽人类视野,百米赛跑也是在突破人类极限,棋牌类运动也在不断进步,锻炼着人类的大脑,很多孩子(包括我)小时候都由此开发了智力。所以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意义,而且有些难以比较孰重孰轻。另外在欣赏围棋比赛的过程中同样能感受到万马奔腾的气势,绝境逢生的奇迹,坚韧不拔的执着,精密巧妙的优美,搏命厮杀的惨烈,针锋相对的僵持,敌进我退的博弈,不同风格的对抗,灵光一现的井猜,傲视群雄的回晃。
李昌镐就是这项头脑竞技里的霸主。虽然在上面提到的常昊夺冠之后,石佛竟然7年无冠,停留在17个上面(希望费德勒别在停个7年啥的)。其实围棋的世界大赛并不太多,4年一届的应氏杯,2年一届的春兰杯,每年一次的三星杯、LG杯和新办的BC卡杯。之前还有已经停办了的丰田杯,富士通杯和东洋证券杯。总数不比网球的“大满贯”多多少,竞争更是激烈许多,近几年这几个奖杯基本都在不同的人手里。在数量上决定能说明李昌镐的成就。另外他在擂台赛上被称为铁闸,上文的引子现在才开始讲(汗)。三国擂台赛全称农心辛拉面杯三国擂台赛,小时候一直以为是“农心心,拉面杯”。农心杯已经13届了,其中有8次是李昌镐作为主将结束的比赛。前6届他14连胜捍卫着铁闸的荣誉,知道为啥5连胜之类的不管用了吧,谁都要来到石佛的面前。直到日本的依田纪基九段在第7届赢下李昌镐才终结了这一神奇的记录,也为外战孱弱多年的日本拿下了唯一一座冠军。石佛的总战绩19胜3负,恐怕空前绝后了。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李昌镐的棋路肤浅理解。厚重,稳健,计算缜密,谋定而后动,从不行险(诸葛?),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够简单吧。

最后赞一下新浪的微博直播,很方便。人说是tom.com更专业一些,不过它们还是要下载安装典型的国产劣质软件或插件才能观看。新浪毕竟是更大更成熟的平台,之前也一直用他家的软件看直播。微博直播的好处在于不用每步棋都跟进,一个小段落更新一次,有利于点评和分析变化,不像之前一步一步的太赶,看变化图还要回去,不方便。小时候ccvt还是在周末直播过一些比赛的。估计应该是下午封盘后开始接的吧,不然动辄五六个小时耗不起。那时华以刚和徐莹之类的解说,中国棋手还是聂卫平九段,马晓春九段,刘晓光九段,俞斌九段啥的。现在要说周末播两个小时围棋,简直是天方夜谭吧。即使将来有棋牌频道,观众估计也不多。就在网络上关注吧,不过基本看到中午封盘就要去睡觉了。

Wednesday, July 4, 2012

运动员的自我修养

看了几场温网的quarter final,费德勒依旧优雅,德约科维奇保持强势,穆雷看着还是那么苦逼。

其实不光网球,其他体育运动,以至于所有的行业,自我修养都是成功的关键。就网球来说,费德勒早年间也是火爆脾气,后来意识到自己会是很多孩子模仿的对象,责任感使他控制情绪,从而越来越平静的享受这项运动,把精湛的技术发挥无遗。小德渴望胜利,在场上会宣泄,但是也能够自嘲,微笑,平时还会做模仿秀,心态还是很平衡的。纳达尔保持着一贯的斗士风格,坚毅的品质令人敬仰,其实内心还是很腼腆的。穆雷,我多少年没见他笑过了,压力一直不能放下来,看他母亲那苦大仇深的样子。技术不错,但总背着包袱去打球。没见过他和球童开个玩笑,或者跟媒体说些轻松的话题。难得他苦熬了这么多年,如果心情不能放松些的话,也许永远不能登上巅峰。另外他发球和接发球的姿势都太难看了。习惯也是可以根据观赏性调整的。总之自我修养不够。



当年阿加西也是在格拉夫的影响下,摘下假发,收回花心,重新享受网球的乐趣,才能重回巅峰的。

一个运动员,要想取得持久的成就,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昙花一现,就不能局限在技战术层面,要有广阔的视野和自律的素质。这一点上,我国的广大专业运动员就很不走运,集中训练导致文化缺失,性格、阅历单一,除了几个幸运的冠军,大部分将面临艰难的生活。而那些冠军,大部分也不是纯埋头苦练的,思考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多是跟天分有关的。而对那些没有天分的运动员,我们的训练体系又不能很好的培养这种综合的素质,真是很悲剧。那些冠军中,能够在运动生涯结束后有着丰富多彩生活的,本来就是出色的人,即使最初不做运动员,也会很成功的。奥运会快开始了,想着很不是滋味。

美国的职业运动员,大部分是在大学里走出去的。这里也有体育特长生,像林书豪就是,但大学里的课程是都要通过的。想起《灌篮高手》里的不及格军团了:) 以前我好像写过,秋季打橄榄球,春季不许组织训练,要去上课。冬春打篮球,秋天不许训练。开始允许训练的那个零点,是会有球迷围观的。不光是课程基本的保障,体育生有着完整的大学生活。社团,表演,演讲,出游,他们的成长是正常的,在心里上,在见闻上,与普通的人区别不大,将来回到社会也没有不适应。因为体育好的孩子受到青睐,年轻人普遍重视锻炼,虽然吃着垃圾食品,身体素质比我们强多了。

最后再扯两句网球的细节,如果对方一发出界,你没有碰到球,你会有什么动作呢?大部分人会放松一下,然后准备接二发。费德勒呢?他会回头看看球有没有弹到自己身边,如果离自己很近的话,会帮忙拨给球童。几乎所有人在一发前都会拿上三个或以上的球,挑一个最好的(不掉毛,气很足的)一发,次好的装在兜里或者粘在裙底留作可能的二发,其他的退给球童。西班牙的费雷罗会把球打一下在地上,弹给球童,这样就不用猫腰捡了。是不是很亲民?有些球员,球就在自己脚下,也会等着球童跑过来,看都不看一眼。越是这样所谓集中精力与比赛,越不能达到平静而自由发挥的境界。总之是运动员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