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觉得女人只会欺负人,是用来打闹的。
初中的时候听说胸大的女生好看,当时董超最大,不过长得太大妈了。
高中喜欢爱运动、性格开朗的女生,所以喜欢任一楠和李珊珊。
大学突然没啥明确的想法,觉得漂亮的女生不错,如蒋可桢,奇怪的女生也不错,如刘亚文,貌似是个女生都不错的样子。
刚来美国的时候,发现小美的脸都很好看,值得欣赏。
现在基本只看腿,主要是小腿。当然西方人的基因里腿就是长一些,国人也有个别不错的,主要是匀称性,不光是要细长。
其实相貌大抵是天生的,但身材一般都可以后天锻炼。一个人如果爱运动,身材健美,即使相貌平平也照样可以光彩夺目。所以要继续减肚子,实现跟周杰说的“这辈子再有一次腹肌”的想法。
Tuesday, August 28, 2012
Thursday, August 23, 2012
运动员的姓名
之前写过一个体坛里的迈克尔。迈克尔是名,first name。其实能被中国体育迷知道名的外国运动员已经是很成功的了,除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里面的球员经常被名姓一起叫,其他项目大多只叫姓的。举几个栗子:(兰斯)阿姆斯特朗,(尤赛恩)博尔特,(鸭梨山大)波波夫,(迭戈)马拉多纳,(莱昂纳尔)梅西,(哈基姆)奥拉朱旺。这几个一般都还知道,只是不这么叫。下面一些老大我都不知道,看看大家能说出来几个,在不google的条件下。
霍利菲尔德,职业拳击,泰森复出第四站成功阻击,再战被咬耳朵成为经典。
坎通纳,足球,当年的曼联国王,98年被雅凯(这个名字也不知)拒之门外,成就了齐祖(坏了,这个也不知)。
张伯伦,篮球,单场100分,三分线外扣篮是拿手得分术,当然那时三分跟现在三秒差不多。
贝克勒,中长跑,万米9年不败,北京包揽五千和万米的金牌,在格布雷希拉希耶之后埃塞俄比亚的旗帜人物。
伊辛巴耶娃,撑杆跳,也许再不会有人能接近她的记录。
爱德华兹,三级跳,18米29的记录,我记得近20年来没人再超越过18米。
罗切特,游泳,悲摧的娃,本来想成为新的领军人物,结果整天拿来比叶诗文,成绩不给力不说,连名字都没让我记住。
埃蒙斯,射击,其实他在雅典拿了块金牌,而且娶到了卡特琳娜,夫妻共同继续着喜爱的运动,很可能还能继续多年,没有那么悲剧。只是连续三界奥运会失误于最后一枪颇具传奇色彩。唉,也是四年才能一见的人物。
穆特鲁,举重,土耳其神童,我唯一知道姓而且同时认得长相的外国举重选手,可惜不知道名。
聂莫夫,体操,近20年来最出色的男子体操运动员,力量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萨乌丁,跳水,俄罗斯跳水沙皇,像老瓦一样与几代中国运动员缠斗多年,而且成绩占优,谁知道他背后伤疤的故事么?
瓦尔德内尔,乒乓球,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90年代也许是最知名的外国运动员了。
拉尔森,羽毛球,皮特-盖德的前辈,96年逆转董炯夺冠,要知道羽毛球总共才5个男单奥运冠军。
格拉夫,网球,金满贯得主,历史地位于“女金刚”并驾齐驱。
辛吉斯,网球,完了,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最爱选手的名字。
伽莫娃,排球,也许是史上攻击力最强的女排选手,见过后排超手三人拦网的么?估计老古巴的路易斯也略有不如。
其实我发现英美语系的往往会带上名字,应该是一般我们念着能读出来的原因吧。像欧洲运动员,往往不容易念对,也就不尝试了。而南美人的名字往往很长,连他们都要简写成卡卡之类的给别人讲。亚洲的人名很多都有汉字渊源,往往姓名很明确。再说一串足球选手,看看谁能知道一些。巴拉克,普拉蒂尼,克鲁伊夫,贝肯鲍尔,一万诺维奇,鲁伊科斯塔,科斯塔库塔,塔库塔其布。。。
最后再说两句俄罗斯运动员的姓。有没有发现那边的女人都叫什么娃,什么娜的。男人一般是什么夫啥的。我稍微查了一下,俄罗斯的姓氏一般是v或者in结尾,女子的话加个a,就变成娃、娜了。所以很多我们叫起来很女性的名字其实并不是名,而只是姓。
霍利菲尔德,职业拳击,泰森复出第四站成功阻击,再战被咬耳朵成为经典。
坎通纳,足球,当年的曼联国王,98年被雅凯(这个名字也不知)拒之门外,成就了齐祖(坏了,这个也不知)。
张伯伦,篮球,单场100分,三分线外扣篮是拿手得分术,当然那时三分跟现在三秒差不多。
贝克勒,中长跑,万米9年不败,北京包揽五千和万米的金牌,在格布雷希拉希耶之后埃塞俄比亚的旗帜人物。
伊辛巴耶娃,撑杆跳,也许再不会有人能接近她的记录。
爱德华兹,三级跳,18米29的记录,我记得近20年来没人再超越过18米。
罗切特,游泳,悲摧的娃,本来想成为新的领军人物,结果整天拿来比叶诗文,成绩不给力不说,连名字都没让我记住。
埃蒙斯,射击,其实他在雅典拿了块金牌,而且娶到了卡特琳娜,夫妻共同继续着喜爱的运动,很可能还能继续多年,没有那么悲剧。只是连续三界奥运会失误于最后一枪颇具传奇色彩。唉,也是四年才能一见的人物。
穆特鲁,举重,土耳其神童,我唯一知道姓而且同时认得长相的外国举重选手,可惜不知道名。
聂莫夫,体操,近20年来最出色的男子体操运动员,力量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萨乌丁,跳水,俄罗斯跳水沙皇,像老瓦一样与几代中国运动员缠斗多年,而且成绩占优,谁知道他背后伤疤的故事么?
瓦尔德内尔,乒乓球,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90年代也许是最知名的外国运动员了。
拉尔森,羽毛球,皮特-盖德的前辈,96年逆转董炯夺冠,要知道羽毛球总共才5个男单奥运冠军。
格拉夫,网球,金满贯得主,历史地位于“女金刚”并驾齐驱。
辛吉斯,网球,完了,发现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最爱选手的名字。
伽莫娃,排球,也许是史上攻击力最强的女排选手,见过后排超手三人拦网的么?估计老古巴的路易斯也略有不如。
其实我发现英美语系的往往会带上名字,应该是一般我们念着能读出来的原因吧。像欧洲运动员,往往不容易念对,也就不尝试了。而南美人的名字往往很长,连他们都要简写成卡卡之类的给别人讲。亚洲的人名很多都有汉字渊源,往往姓名很明确。再说一串足球选手,看看谁能知道一些。巴拉克,普拉蒂尼,克鲁伊夫,贝肯鲍尔,一万诺维奇,鲁伊科斯塔,科斯塔库塔,塔库塔其布。。。
最后再说两句俄罗斯运动员的姓。有没有发现那边的女人都叫什么娃,什么娜的。男人一般是什么夫啥的。我稍微查了一下,俄罗斯的姓氏一般是v或者in结尾,女子的话加个a,就变成娃、娜了。所以很多我们叫起来很女性的名字其实并不是名,而只是姓。
Tuesday, August 7, 2012
体坛往事之刘翔
在万众瞩目之下,刘翔还是没能逃过伤病的捉弄。其实如果不是奥运会的特殊性,按刘翔的运动成绩是不会受到这么多的质疑甚至谩骂的。就在两个月以内,先是在上海跑进13秒,又在尤金超风速平世界纪录,都是在与美国三强的直接对话中取胜。技术和实力是在那里的。可竞技体育就是这样,伤病总是越积越重,而且不时爆发,很难预料。其实刘翔的整个职业生涯还是很连续的。借用网上的一个统计:2001年5月6日-2012年6月2日共获得62个冠军,2001年4个,2002年5个,2003年1个,2004年9个,2005年13个,2006年8个,2007年9个,2008年3个,2009年3个,2010年1个,2011年2个,2012年4个。加上唯一的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同时集于一身的大满贯,他在110米栏的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不巧的是在两次奥运期间受伤,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恶意的猜测。很难想象如果雅典的时候他也受伤,然后也在洛桑创造世界纪录,今日国内媒体会是一个什么态度。是更多的关注和压力?还是捧为无冕之王,像布勃卡一样。一个中国运动员,有时真不容易,不出成绩生存都成为问题;出了名又要面对组织、领导、媒体、赞助商和广大群众的各种压力。游泳选手要面对服药历史,体操选手要面对动作的难度修改,各种裁判打分的比赛感觉都要受到影响。
还是再回忆一下往事吧。现在很多媒体描述刘翔是04年雅典横空出世,其实03年的巴黎世锦赛的铜牌就已经为中国男子田径创造历史了,也奠定了有实力竞争奥运金牌的地位。更早的02年世青赛上,19岁的他创造的13.12秒的记录应该还没有被改写吧。我看03年世锦赛的时候,就已经相当激动了,惊讶于黄种人还能在短跑项目上与黑人竞争。04年雅典的时候,刘翔已经是夺冠大热了,不过可能也仅限于我这种关注体育的人群中。当时在大兴(或者是延庆,总分不清)军训,每天夜里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刘翔比赛那晚,整个班也没人有反应,都在呼呼大睡,我听到激动处也不能喊出来,能体会那种感受么?貌似只有隔壁班的孟奂同学每天早上也通报结果。苏萌那个时候还没被我培养出来,不然应该会上我床一起听吧。想起军训听奥运,还是挺辛苦的。尤其前几天,每天累的跟孙子似的,浑身酸痛,还因为被抓去当了“副班长”每晚还要去开会,然后回来听比赛。
刚才冯树勇在发布会上说,刘翔04年之前脚上就有伤,也是每次赛后都要治疗的。杨建说的雅典的青春无敌也不尽然呀。一周要进行6天的治疗性训练,还坚持到了伦敦,是多么令人尊敬的毅力呀。那些抓住他做广告不放就动动嘴皮开骂的人,你们想想,你们有资格么?
还是希望刘翔能保持他刚来伦敦时的心态,“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能来奥运会享受比赛就已经很幸福了”。也许他对跨栏运动的热爱还能让他坚持一段,谁知道明年的世锦赛刘翔会不会再站到跑道上呢?
还是再回忆一下往事吧。现在很多媒体描述刘翔是04年雅典横空出世,其实03年的巴黎世锦赛的铜牌就已经为中国男子田径创造历史了,也奠定了有实力竞争奥运金牌的地位。更早的02年世青赛上,19岁的他创造的13.12秒的记录应该还没有被改写吧。我看03年世锦赛的时候,就已经相当激动了,惊讶于黄种人还能在短跑项目上与黑人竞争。04年雅典的时候,刘翔已经是夺冠大热了,不过可能也仅限于我这种关注体育的人群中。当时在大兴(或者是延庆,总分不清)军训,每天夜里偷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刘翔比赛那晚,整个班也没人有反应,都在呼呼大睡,我听到激动处也不能喊出来,能体会那种感受么?貌似只有隔壁班的孟奂同学每天早上也通报结果。苏萌那个时候还没被我培养出来,不然应该会上我床一起听吧。想起军训听奥运,还是挺辛苦的。尤其前几天,每天累的跟孙子似的,浑身酸痛,还因为被抓去当了“副班长”每晚还要去开会,然后回来听比赛。
刚才冯树勇在发布会上说,刘翔04年之前脚上就有伤,也是每次赛后都要治疗的。杨建说的雅典的青春无敌也不尽然呀。一周要进行6天的治疗性训练,还坚持到了伦敦,是多么令人尊敬的毅力呀。那些抓住他做广告不放就动动嘴皮开骂的人,你们想想,你们有资格么?
还是希望刘翔能保持他刚来伦敦时的心态,“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能来奥运会享受比赛就已经很幸福了”。也许他对跨栏运动的热爱还能让他坚持一段,谁知道明年的世锦赛刘翔会不会再站到跑道上呢?
Monday, August 6, 2012
体坛往事之游泳
转眼伦敦奥运都过了大半了,我计划的体坛往事系里连一半都没写完,将来有兴趣的话慢慢写吧。反正也没有很多朋友感兴趣。
在写这个系列之初,以为自己不会对本届奥运会有太大的热情了,看来完全估计错误。更不巧的是,导师正好在此期间出差三周,明摆着成全我嘛。都不好意思不看了。既然有机会,那就好好享受比赛的精彩和乐趣吧。也许以后很难再有这么多时间了。
其实游泳比赛对我来说没有太多的往事,“五朵金花”时代只赶上了末期的林莉,然后就是这几年我国的游泳才强势一点。历史上美国一直是泳坛的主导力量,2000年澳大利亚曾经能平分秋色。别看本届奥运会叶诗文和孙杨的表现引起了美国媒体很大的关注,其实美国自己仍然得到了将近半数的金牌。96年乐靖宜100米自由泳冠军,刘黎敏100米蝶泳0.01秒之差屈居亚军,都是看了直播的。希望那时我们已经不大面积服药了,虽然田径、游泳运动员几乎都要吃药的。2000年我们没有游泳冠军,应该是已经彻底停止了全队的大面积服药。从04年罗雪娟开始,我们游泳选手的成绩应该就都是天赋、努力与技术积累的结晶了,所以显得更加珍贵。
男子早期有名的是蒋丞稷,96年50自和100蝶的第四名,刚查了一下,竟然也是上海人。然后记得有个蛙泳选手也得过第四,可能叫曽启亮。后来还有个欧阳鲲鹏,被终身禁赛了是吧。我们男子游泳兴起的标志吴鹏,02年亚运会豪取200蝶,200仰,400混三枚金牌,首先在亚洲跟日本开始叫板。然后短池冠军,世锦赛亚军,也是本届奥运会菲尔普斯毫厘只差输给南非选手之前,这些年唯一一个在200蝶上赢过他的选手。可惜本届奥运会没能实现奖牌的愿望。
国际名将就有很多了。印象比较深的有波波夫,姿势很漂亮。澳大利亚的克里姆就是力量型的段距离选手,总是游不过波波夫。大脚索普也是非常有观众缘的,他去日本的时候引起的轰动近年无人能及。
像田径一样,游泳是简单原始的运动,也永远有着非凡的魅力。
游泳
今天贾海岩写到她小时候学专业游泳的故事,很细腻,很冻人。亲身体验过一段专业训练的人,对运动员的不容易体会的更深刻。如果本来自己喜爱的东西因为走向专业而变成痛苦,是一件不理想的事情。所以那些度过了这段痛苦,坚持下来,还能乐在其中的运动员真是值得敬佩。我小时候学象棋大约有类似但轻松的多的经历,还好游泳一直事很快乐的。
我会跟朋友说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夏天能游泳。小时候基本都只能夏天去露天泳池游,1块5到两块能游2个小时,还能接受。室内的贵到没有考虑过。我妈说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水,有一次带我去游泳池玩儿救生圈,我从岸上往救生圈里跳,结果胳膊没搭上,直接钻进去了,吓了她一跳。想想如今要是不抓紧锻炼,很容易就自带救生圈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二舅带我去启蒙的游泳,在唐山市文化宫游泳池——现在估计已经不存在了的池子。他骑自行车到我家接我,去游泳池,游完再送我回家,整个下午的时间,想起来真是很感激。锈迹斑斑的小铁箱子,钥匙有个橡皮筋,套在手腕上。二舅给我买了套鼻子的潜水眼睛,对初学游泳的我意义重大,如果开始鼻子总呛水估计进展就很难了。二舅基本只会蛙泳,所以我自然从蛙泳学起。虽然也去了好几次,好像没有学会换气,只是埋头游,没气儿了就站起来。有一次我的小学同学韩同堂在我家玩儿,二舅来接我游泳,一说就顺便把他也带上了。晚上回来的时候,韩同堂他妈在我家,不知道儿子去哪儿了,相当焦急,应该留个条在家里就好了。尤其事游泳这种有危险行的活动,绝对应该按时回家。后来有一次我游泳回来去游戏厅玩儿了很久,回家的时候妈妈等在门口,说眼都望穿了。也许我就是从那个年纪开始慢慢懂事起来。
我游泳水平的第一次进步是在住在玉田的三姨姥家里的一个夏天。她家在农村,很多家后院都有一个水坑,盖房时挖土弄出来的,然后灌了水就可以养鱼。于是我就可以每天不限时不花费的游泳了。主要的进步是掌握了把头一直伸在水面上做蛙泳的动作,而能一下子游的比较远。第一次尝试横渡水坑的时候,妈妈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水坑的中间地带还是很深的。我经过不断积累还是很有把握的了。成功之后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淹死了,于是后来很多年里经常做发洪水的梦,然后我很英勇的托着我妈脱险,还好我爸会游泳。我妈总吓唬我说水坑里有种能钻进人身体的虫子,如果发现正在往肉里钻,千万不要揪,不然断掉的部分就会继续往脑子里爬,很可怕。要自己用力的拍打,虫子反而会爬出来,不往里钻。搞的我一直不敢在坑边站很久,一直保持的活动状态。小时候得到的信息真是跟一辈子呀。也许真有这种虫子,碰到就基本条件反射了。
第二次进步是小学的一个暑假看cctv5的《跟我游》,上午看着学,下午去泳池练。四种泳姿都教,也基本都学会了皮毛。这个节目的制作很不错,直接请的国家队员演示,记得出发入水是请的蒋程稷,他的第四是张琳之前最好的奥运会男子游泳成绩了吧。所以我的动作不是那么野路子的。
然后小学和初中每个夏天都去游很多,文化宫没有深水,就去开滦,有时去电厂(插播覃勇军经典话语:“去电厂游泳电死咋办?”),骑车都不到20分钟,存车5毛,因为没有钢印,蔡辉的车子有钢印,就1毛,历史的烙印呀。门票从1块5涨到3块。有时游完实在饿了还会买个1块的台湾烤肠啥的。想想开销还是不小的在那个年代,家里是相当支持啊。蔡辉是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爬泳比我差一点,蛙泳要厉害很多,主要是跟他一起去,如果有同伴的话。我俩经常玩儿的游戏是,一个人站在水里,另一个人从对方两腿之间游过去,不能碰到对方。然后双腿的间距不断缩小,看谁先失误。后来带我的另一个儿时玩伴赵继恩去过两次,因为从来没有挖过耳屎,进水发炎,就再也不敢去了。原来他家长也从来没挖过。我自从游泳,直到初中毕业都没有感冒发烧过,从来没吃过药,还是很幸福的。
升高中的时候,一中比较好,二中离家近。正犹豫中去参加了一中的理科实验班考试,发现校园里有穿着泳衣的学生。一问,竟然是夏天有游泳课!太诱人了。当即决定去一中。然后打我入学,游泳池就没再有过水,先是施工队住的地方,后来也只用来踢足球过。不走运呀。
升大学之前,我的高中同学邵(讳)帅开车(记得是奥拓?反正是很小,不过很给力)接我去游泳,我随口叫我妈也一起去,然后我妈就去了。然后发现游泳很有意思,而且在水里很省力的感觉,多年没下水后决定去报班学游泳。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身体就不太健康了,走路、上楼多了都会很累,腿上会有肿痛,很多年没有能去运动了。这次学游泳却是异常的成功。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越游越爱游,越游越轻松,越来身体越好,迎来了第二春。现在我爸我妈每周都去游好几次,身体都不错。这项运动给我家带了新的生机。感谢游泳,也感激邵(讳)帅同学。
本科的时候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换过一个学期,在海边的草坪球场踢球。还没来得及享受几次,就一不小心扭到了腰,疼起来站在原地10分钟不能动。一起去的吴敏在车协见多了,也不救助我。于是我每天去游泳,进行恢复。那里的条件很不错,在宿舍换好衣服,下6楼电梯,走2分钟就能下水了。偌大的50米池子基本没人。终于在回来之前游到基本不疼了。
北大也曾经有个50米的池子,室外的,在现在奥运乒乓球馆那里。我入学不久去过一次,小铁箱更锈,池边都是蜘蛛网,水面都是树叶,也只是就我一个人游。而且很快就也变成了工地,影响着我们打排球。
大四之前冬天洗澡不方便,也不便宜,有时我就干脆去五四,游泳,洗澡,外带桑拿。五四是25米的短池,6条泳道,可以想想有多拥挤了。大四的北大杯,只有50米的单项,4种泳姿。我自由泳第6进了决赛,决赛还是第6,36秒左右。转身没练太利索。潘昆峰小时候练过蛙泳,轻松夺冠,蝶泳第二。然后4*50米男女混合自由泳接力也不错,孙思纯,姚伟烨,加上范悦,好像得了第二。最后物理学院的总成绩也达到了第三,我身为领队还是很自豪的。要是知道贾海岩是游泳达人,一定会拉进来,那总成绩肯定第一了。还有一个研究生师兄蛙泳游了第三,我们级的一个女生(汗,想不起名字来了,一共就那么几个)也游了蛙泳,做出了贡献。
因为我是跟着电视教程系统学的,还是有些心得怎么游的,尤其是爬泳(就是因为自由泳比赛大家都用这种最快泳姿而被广泛叫做的自由泳),所以这么多年还是教过7、8个学生的。我也希望能教会一个。。。
我会跟朋友说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夏天能游泳。小时候基本都只能夏天去露天泳池游,1块5到两块能游2个小时,还能接受。室内的贵到没有考虑过。我妈说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水,有一次带我去游泳池玩儿救生圈,我从岸上往救生圈里跳,结果胳膊没搭上,直接钻进去了,吓了她一跳。想想如今要是不抓紧锻炼,很容易就自带救生圈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二舅带我去启蒙的游泳,在唐山市文化宫游泳池——现在估计已经不存在了的池子。他骑自行车到我家接我,去游泳池,游完再送我回家,整个下午的时间,想起来真是很感激。锈迹斑斑的小铁箱子,钥匙有个橡皮筋,套在手腕上。二舅给我买了套鼻子的潜水眼睛,对初学游泳的我意义重大,如果开始鼻子总呛水估计进展就很难了。二舅基本只会蛙泳,所以我自然从蛙泳学起。虽然也去了好几次,好像没有学会换气,只是埋头游,没气儿了就站起来。有一次我的小学同学韩同堂在我家玩儿,二舅来接我游泳,一说就顺便把他也带上了。晚上回来的时候,韩同堂他妈在我家,不知道儿子去哪儿了,相当焦急,应该留个条在家里就好了。尤其事游泳这种有危险行的活动,绝对应该按时回家。后来有一次我游泳回来去游戏厅玩儿了很久,回家的时候妈妈等在门口,说眼都望穿了。也许我就是从那个年纪开始慢慢懂事起来。
我游泳水平的第一次进步是在住在玉田的三姨姥家里的一个夏天。她家在农村,很多家后院都有一个水坑,盖房时挖土弄出来的,然后灌了水就可以养鱼。于是我就可以每天不限时不花费的游泳了。主要的进步是掌握了把头一直伸在水面上做蛙泳的动作,而能一下子游的比较远。第一次尝试横渡水坑的时候,妈妈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水坑的中间地带还是很深的。我经过不断积累还是很有把握的了。成功之后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淹死了,于是后来很多年里经常做发洪水的梦,然后我很英勇的托着我妈脱险,还好我爸会游泳。我妈总吓唬我说水坑里有种能钻进人身体的虫子,如果发现正在往肉里钻,千万不要揪,不然断掉的部分就会继续往脑子里爬,很可怕。要自己用力的拍打,虫子反而会爬出来,不往里钻。搞的我一直不敢在坑边站很久,一直保持的活动状态。小时候得到的信息真是跟一辈子呀。也许真有这种虫子,碰到就基本条件反射了。
第二次进步是小学的一个暑假看cctv5的《跟我游》,上午看着学,下午去泳池练。四种泳姿都教,也基本都学会了皮毛。这个节目的制作很不错,直接请的国家队员演示,记得出发入水是请的蒋程稷,他的第四是张琳之前最好的奥运会男子游泳成绩了吧。所以我的动作不是那么野路子的。
然后小学和初中每个夏天都去游很多,文化宫没有深水,就去开滦,有时去电厂(插播覃勇军经典话语:“去电厂游泳电死咋办?”),骑车都不到20分钟,存车5毛,因为没有钢印,蔡辉的车子有钢印,就1毛,历史的烙印呀。门票从1块5涨到3块。有时游完实在饿了还会买个1块的台湾烤肠啥的。想想开销还是不小的在那个年代,家里是相当支持啊。蔡辉是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爬泳比我差一点,蛙泳要厉害很多,主要是跟他一起去,如果有同伴的话。我俩经常玩儿的游戏是,一个人站在水里,另一个人从对方两腿之间游过去,不能碰到对方。然后双腿的间距不断缩小,看谁先失误。后来带我的另一个儿时玩伴赵继恩去过两次,因为从来没有挖过耳屎,进水发炎,就再也不敢去了。原来他家长也从来没挖过。我自从游泳,直到初中毕业都没有感冒发烧过,从来没吃过药,还是很幸福的。
升高中的时候,一中比较好,二中离家近。正犹豫中去参加了一中的理科实验班考试,发现校园里有穿着泳衣的学生。一问,竟然是夏天有游泳课!太诱人了。当即决定去一中。然后打我入学,游泳池就没再有过水,先是施工队住的地方,后来也只用来踢足球过。不走运呀。
升大学之前,我的高中同学邵(讳)帅开车(记得是奥拓?反正是很小,不过很给力)接我去游泳,我随口叫我妈也一起去,然后我妈就去了。然后发现游泳很有意思,而且在水里很省力的感觉,多年没下水后决定去报班学游泳。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身体就不太健康了,走路、上楼多了都会很累,腿上会有肿痛,很多年没有能去运动了。这次学游泳却是异常的成功。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越游越爱游,越游越轻松,越来身体越好,迎来了第二春。现在我爸我妈每周都去游好几次,身体都不错。这项运动给我家带了新的生机。感谢游泳,也感激邵(讳)帅同学。
本科的时候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换过一个学期,在海边的草坪球场踢球。还没来得及享受几次,就一不小心扭到了腰,疼起来站在原地10分钟不能动。一起去的吴敏在车协见多了,也不救助我。于是我每天去游泳,进行恢复。那里的条件很不错,在宿舍换好衣服,下6楼电梯,走2分钟就能下水了。偌大的50米池子基本没人。终于在回来之前游到基本不疼了。
北大也曾经有个50米的池子,室外的,在现在奥运乒乓球馆那里。我入学不久去过一次,小铁箱更锈,池边都是蜘蛛网,水面都是树叶,也只是就我一个人游。而且很快就也变成了工地,影响着我们打排球。
大四之前冬天洗澡不方便,也不便宜,有时我就干脆去五四,游泳,洗澡,外带桑拿。五四是25米的短池,6条泳道,可以想想有多拥挤了。大四的北大杯,只有50米的单项,4种泳姿。我自由泳第6进了决赛,决赛还是第6,36秒左右。转身没练太利索。潘昆峰小时候练过蛙泳,轻松夺冠,蝶泳第二。然后4*50米男女混合自由泳接力也不错,孙思纯,姚伟烨,加上范悦,好像得了第二。最后物理学院的总成绩也达到了第三,我身为领队还是很自豪的。要是知道贾海岩是游泳达人,一定会拉进来,那总成绩肯定第一了。还有一个研究生师兄蛙泳游了第三,我们级的一个女生(汗,想不起名字来了,一共就那么几个)也游了蛙泳,做出了贡献。
因为我是跟着电视教程系统学的,还是有些心得怎么游的,尤其是爬泳(就是因为自由泳比赛大家都用这种最快泳姿而被广泛叫做的自由泳),所以这么多年还是教过7、8个学生的。我也希望能教会一个。。。
刘翔
5月的川崎,上海,6月的尤金,都有出色的发挥。尤其是后两站,连胜美国三强。技术上8步改7步已经成熟,栏间技术仍然是最平稳的。我看直播的时候觉得他很健康,心态也很好。7月伦敦,半决赛也是轻松晋级。而且上述比赛几乎都是在雨后进行的,难度很大,身体有问题肯定不会冒险。然后在德国养小伤,结果回来说有可能有大伤。如果不是烟雾弹的话,那估计是旧伤复发。
这两天在mitbbs的奥运版,有非常多的帖子在辱骂刘翔。
这么正常的一个选手,就因为退了一次比赛,就被你们给骂到这里来,还有公德吗?
虽然版上主要是wsn(v),但毕竟大都是留学生,平均素质应该不太差的。为啥这么多人跳出来秀智商与品行呢?一个运动员,管他神马举国体制啥的,本身总是很辛苦的。凭什么动动嘴皮就随便诋毁人家?甚至认为北京诈伤已经是公认了的,都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像年初韩寒事件一样,几乎一边倒的认为很明显韩寒至少是没文化的。现在热潮过去了,人家还在“写”文章,“搞”话剧,那些各种“铁证”人们还坚持么?
还好刘翔自己的声音是轻松的,“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能来享受比赛就已经很开心了”。希望他是真诚的。
我自己觉得他的实力还是高于对手的,只要伤势不太重,拼到第三枪,就有希望。要知道去年本该夺冠的世锦赛也是多枪的。而且像四年前一样,身边的对手没有一个在今年赢过他。
这两天在mitbbs的奥运版,有非常多的帖子在辱骂刘翔。
这么正常的一个选手,就因为退了一次比赛,就被你们给骂到这里来,还有公德吗?
虽然版上主要是wsn(v),但毕竟大都是留学生,平均素质应该不太差的。为啥这么多人跳出来秀智商与品行呢?一个运动员,管他神马举国体制啥的,本身总是很辛苦的。凭什么动动嘴皮就随便诋毁人家?甚至认为北京诈伤已经是公认了的,都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像年初韩寒事件一样,几乎一边倒的认为很明显韩寒至少是没文化的。现在热潮过去了,人家还在“写”文章,“搞”话剧,那些各种“铁证”人们还坚持么?
还好刘翔自己的声音是轻松的,“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能来享受比赛就已经很开心了”。希望他是真诚的。
我自己觉得他的实力还是高于对手的,只要伤势不太重,拼到第三枪,就有希望。要知道去年本该夺冠的世锦赛也是多枪的。而且像四年前一样,身边的对手没有一个在今年赢过他。
Saturday, August 4, 2012
体坛往事之羽毛球
伦敦奥运会目前为止场外的热点话题除了叶诗文的惊人成绩,就要数羽毛球女双消极比赛被取消资格了。其实两件事情都挺清楚的我觉得。小叶被质疑没办法,是为中国游泳队以前的劣迹买单。当年广岛亚运会7名运动员被查出禁药,光金牌就被剥夺12块之多。五朵金花在我们的媒体口中还是荣耀的象征,可是在国际泳坛几乎是公认的嗑药军团。那个年代我们的体育界就像刚刚开放的市场一样,各种西方黑暗的东西不断涌入,处于转型期的“计划体育”自然抵抗力不强。国际先进的“技术”加上为国争光的动力,很正常的服药成为普遍的现象。但那时别的国家的运动员也是要服药的。现在西方媒体咬住不放的是,他们都是个人行为,我们是国家行为。这种看法不是抗议几下,去nature留些评论就能改变的。现在尿样保存8年,我们再经过几个干净的8年,这种质疑自然销声匿迹。但现在我们只能接受现实,做好自己。有几个吐槽,挺有意思。说中国政府现在最要面子,金牌显然不如面子重要。而且要是有这种神药,足球为啥还是不行呢?我觉得国外记者过于高估我国的科研能力了。不过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确实有时很吓人的。
对于羽毛球让球的事情,我想也是很清楚的。国际羽联改赛制应该也是为了减少冷门,保持高手对决,也许就是为了防止类似04年头号种子林丹首轮被淘汰的悲剧重演。但是新生事物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我国的另一对女双选手意外输球导致一系列的变化。我估计中国和韩国的教练一下子都很抓瞎,肯定来不及向代表团报告,甚至也不一定征得了总教练的意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是双方都不敢发,更可惜的是明显双方都没有相关的训练,经验和心理准备。看来要有空都拉去拉影集训几天还是有战略意义的。大家都说的很多了,像足球小组赛最后一轮上替补,英国自行车主动撞车,甚至羽毛球团体赛历史上也有故意输球的被称赞的先例。所谓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解读起来应该是永争第一吧。所以这次的事情,主要是8位运动员为羽联官员买单。教练是无辜的,但更应该承担责任。没有指示哪个运动员敢故意输球呢?和上面说的全体服药的年代一样,运动员总是受害者。所以还是抓紧欣赏还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运动员的表演吧。
李永波不是很讨人喜欢,太政治化了,为了搞成3个参赛名额,计划近两年,各种退赛,结果还是没能起到围剿李宗伟的作用,决赛还是要靠炒鸡蛋单挑。当然作为教练无可厚非,而且在李的带领下,十几年来我国的专业羽球彻底复兴。记得小时候最早看羽球就只有男双能达到世界水平,而那对男双正是李永波和田秉义。当时的策略就是以双打带动单打,也造就了后来无敌多年的女双组合葛菲、顾俊。葛菲个子高,反应快,在网前抢网;顾俊脚步灵活,力量足,个子不高可杀球威力十足。当年真是鹤立鸡群的地位。
单打方面,男子有董炯,孙俊是我赶上最早的。96年董炯在亚特兰大决赛对丹麦的拉尔森,先胜一局,第二局又是领先,可惜被逆转。那时候还是男单15分,发球得分制。而且很奇特的规则是,如果先到14分的被追平,需要选择是再打一分,或者再打三分,也即是不用领先两分获胜,15或17分就能赢。结果董炯选了再打三分,结果先到15,后到17.颁奖的时候哭的跟泪人似的。孙俊在普通比赛中还能赢叶诚万,可打算貌似成绩一般。后来有夏煊泽,现在林丹比赛的时候在场边做教练。还有2000年在悉尼赢了印尼老将叶诚万,“捡”了个金牌的吉新鹏。他平时成绩一直不如夏煊泽,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大腿力量不够,可奥运的时候发挥不错,获得了唯一一个大赛冠军。然后就是印尼的陶菲克的时代了。皮特盖得,林丹,李宗伟,一个时代的标志。尤其林丹,几乎被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羽球选手。而作为羽球大国马来西亚,竟然从未得过男单的世界冠军。不知李宗伟这次能不能圆梦。p.s.下图为林丹八进四打日本的佐佐木翔的时候,一个奋力救球之后,对方又打了一个打网运气球,结果大爆发了国骂。
女单方面,印尼的王莲香一直是中国女队的噩梦,韩国好像也有一个牛人存在。后来我们可爱的龚智超2000年在悉尼问鼎,像邓亚萍一样,小小的个子,不屈的精神。她几乎没有扣杀,凭着快速的步法,细腻的手感消耗掉所有对手,绝对是值得尊敬的运动员。后来张宁在雅典大器晚成,有竟然在北京高龄卫冕,可以想象对这项运动是怎样的热爱。
对于我来讲,羽毛球是最累的运动,短时间内要急停急起,还要不停运用腰腹和胳膊的力量。如果赶上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一个回合就会累的够呛。我想应该不如拳击剧烈,但那些整天打半场篮球的绝对没有资格看不起羽毛球的运动强度。
对于羽毛球让球的事情,我想也是很清楚的。国际羽联改赛制应该也是为了减少冷门,保持高手对决,也许就是为了防止类似04年头号种子林丹首轮被淘汰的悲剧重演。但是新生事物总是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我国的另一对女双选手意外输球导致一系列的变化。我估计中国和韩国的教练一下子都很抓瞎,肯定来不及向代表团报告,甚至也不一定征得了总教练的意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是双方都不敢发,更可惜的是明显双方都没有相关的训练,经验和心理准备。看来要有空都拉去拉影集训几天还是有战略意义的。大家都说的很多了,像足球小组赛最后一轮上替补,英国自行车主动撞车,甚至羽毛球团体赛历史上也有故意输球的被称赞的先例。所谓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解读起来应该是永争第一吧。所以这次的事情,主要是8位运动员为羽联官员买单。教练是无辜的,但更应该承担责任。没有指示哪个运动员敢故意输球呢?和上面说的全体服药的年代一样,运动员总是受害者。所以还是抓紧欣赏还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运动员的表演吧。
李永波不是很讨人喜欢,太政治化了,为了搞成3个参赛名额,计划近两年,各种退赛,结果还是没能起到围剿李宗伟的作用,决赛还是要靠炒鸡蛋单挑。当然作为教练无可厚非,而且在李的带领下,十几年来我国的专业羽球彻底复兴。记得小时候最早看羽球就只有男双能达到世界水平,而那对男双正是李永波和田秉义。当时的策略就是以双打带动单打,也造就了后来无敌多年的女双组合葛菲、顾俊。葛菲个子高,反应快,在网前抢网;顾俊脚步灵活,力量足,个子不高可杀球威力十足。当年真是鹤立鸡群的地位。
单打方面,男子有董炯,孙俊是我赶上最早的。96年董炯在亚特兰大决赛对丹麦的拉尔森,先胜一局,第二局又是领先,可惜被逆转。那时候还是男单15分,发球得分制。而且很奇特的规则是,如果先到14分的被追平,需要选择是再打一分,或者再打三分,也即是不用领先两分获胜,15或17分就能赢。结果董炯选了再打三分,结果先到15,后到17.颁奖的时候哭的跟泪人似的。孙俊在普通比赛中还能赢叶诚万,可打算貌似成绩一般。后来有夏煊泽,现在林丹比赛的时候在场边做教练。还有2000年在悉尼赢了印尼老将叶诚万,“捡”了个金牌的吉新鹏。他平时成绩一直不如夏煊泽,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大腿力量不够,可奥运的时候发挥不错,获得了唯一一个大赛冠军。然后就是印尼的陶菲克的时代了。皮特盖得,林丹,李宗伟,一个时代的标志。尤其林丹,几乎被认为是史上最成功的羽球选手。而作为羽球大国马来西亚,竟然从未得过男单的世界冠军。不知李宗伟这次能不能圆梦。p.s.下图为林丹八进四打日本的佐佐木翔的时候,一个奋力救球之后,对方又打了一个打网运气球,结果大爆发了国骂。
女单方面,印尼的王莲香一直是中国女队的噩梦,韩国好像也有一个牛人存在。后来我们可爱的龚智超2000年在悉尼问鼎,像邓亚萍一样,小小的个子,不屈的精神。她几乎没有扣杀,凭着快速的步法,细腻的手感消耗掉所有对手,绝对是值得尊敬的运动员。后来张宁在雅典大器晚成,有竟然在北京高龄卫冕,可以想象对这项运动是怎样的热爱。
对于我来讲,羽毛球是最累的运动,短时间内要急停急起,还要不停运用腰腹和胳膊的力量。如果赶上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一个回合就会累的够呛。我想应该不如拳击剧烈,但那些整天打半场篮球的绝对没有资格看不起羽毛球的运动强度。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