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贾海岩写到她小时候学专业游泳的故事,很细腻,很冻人。亲身体验过一段专业训练的人,对运动员的不容易体会的更深刻。如果本来自己喜爱的东西因为走向专业而变成痛苦,是一件不理想的事情。所以那些度过了这段痛苦,坚持下来,还能乐在其中的运动员真是值得敬佩。我小时候学象棋大约有类似但轻松的多的经历,还好游泳一直事很快乐的。
我会跟朋友说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夏天能游泳。小时候基本都只能夏天去露天泳池游,1块5到两块能游2个小时,还能接受。室内的贵到没有考虑过。我妈说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水,有一次带我去游泳池玩儿救生圈,我从岸上往救生圈里跳,结果胳膊没搭上,直接钻进去了,吓了她一跳。想想如今要是不抓紧锻炼,很容易就自带救生圈了。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二舅带我去启蒙的游泳,在唐山市文化宫游泳池——现在估计已经不存在了的池子。他骑自行车到我家接我,去游泳池,游完再送我回家,整个下午的时间,想起来真是很感激。锈迹斑斑的小铁箱子,钥匙有个橡皮筋,套在手腕上。二舅给我买了套鼻子的潜水眼睛,对初学游泳的我意义重大,如果开始鼻子总呛水估计进展就很难了。二舅基本只会蛙泳,所以我自然从蛙泳学起。虽然也去了好几次,好像没有学会换气,只是埋头游,没气儿了就站起来。有一次我的小学同学韩同堂在我家玩儿,二舅来接我游泳,一说就顺便把他也带上了。晚上回来的时候,韩同堂他妈在我家,不知道儿子去哪儿了,相当焦急,应该留个条在家里就好了。尤其事游泳这种有危险行的活动,绝对应该按时回家。后来有一次我游泳回来去游戏厅玩儿了很久,回家的时候妈妈等在门口,说眼都望穿了。也许我就是从那个年纪开始慢慢懂事起来。
我游泳水平的第一次进步是在住在玉田的三姨姥家里的一个夏天。她家在农村,很多家后院都有一个水坑,盖房时挖土弄出来的,然后灌了水就可以养鱼。于是我就可以每天不限时不花费的游泳了。主要的进步是掌握了把头一直伸在水面上做蛙泳的动作,而能一下子游的比较远。第一次尝试横渡水坑的时候,妈妈还是有些紧张的,毕竟水坑的中间地带还是很深的。我经过不断积累还是很有把握的了。成功之后觉得自己以后不会淹死了,于是后来很多年里经常做发洪水的梦,然后我很英勇的托着我妈脱险,还好我爸会游泳。我妈总吓唬我说水坑里有种能钻进人身体的虫子,如果发现正在往肉里钻,千万不要揪,不然断掉的部分就会继续往脑子里爬,很可怕。要自己用力的拍打,虫子反而会爬出来,不往里钻。搞的我一直不敢在坑边站很久,一直保持的活动状态。小时候得到的信息真是跟一辈子呀。也许真有这种虫子,碰到就基本条件反射了。
第二次进步是小学的一个暑假看cctv5的《跟我游》,上午看着学,下午去泳池练。四种泳姿都教,也基本都学会了皮毛。这个节目的制作很不错,直接请的国家队员演示,记得出发入水是请的蒋程稷,他的第四是张琳之前最好的奥运会男子游泳成绩了吧。所以我的动作不是那么野路子的。
然后小学和初中每个夏天都去游很多,文化宫没有深水,就去开滦,有时去电厂(插播覃勇军经典话语:“去电厂游泳电死咋办?”),骑车都不到20分钟,存车5毛,因为没有钢印,蔡辉的车子有钢印,就1毛,历史的烙印呀。门票从1块5涨到3块。有时游完实在饿了还会买个1块的台湾烤肠啥的。想想开销还是不小的在那个年代,家里是相当支持啊。蔡辉是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爬泳比我差一点,蛙泳要厉害很多,主要是跟他一起去,如果有同伴的话。我俩经常玩儿的游戏是,一个人站在水里,另一个人从对方两腿之间游过去,不能碰到对方。然后双腿的间距不断缩小,看谁先失误。后来带我的另一个儿时玩伴赵继恩去过两次,因为从来没有挖过耳屎,进水发炎,就再也不敢去了。原来他家长也从来没挖过。我自从游泳,直到初中毕业都没有感冒发烧过,从来没吃过药,还是很幸福的。
升高中的时候,一中比较好,二中离家近。正犹豫中去参加了一中的理科实验班考试,发现校园里有穿着泳衣的学生。一问,竟然是夏天有游泳课!太诱人了。当即决定去一中。然后打我入学,游泳池就没再有过水,先是施工队住的地方,后来也只用来踢足球过。不走运呀。
升大学之前,我的高中同学邵(讳)帅开车(记得是奥拓?反正是很小,不过很给力)接我去游泳,我随口叫我妈也一起去,然后我妈就去了。然后发现游泳很有意思,而且在水里很省力的感觉,多年没下水后决定去报班学游泳。我很小的时候妈妈身体就不太健康了,走路、上楼多了都会很累,腿上会有肿痛,很多年没有能去运动了。这次学游泳却是异常的成功。很快就学会了,而且越游越爱游,越游越轻松,越来身体越好,迎来了第二春。现在我爸我妈每周都去游好几次,身体都不错。这项运动给我家带了新的生机。感谢游泳,也感激邵(讳)帅同学。
本科的时候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换过一个学期,在海边的草坪球场踢球。还没来得及享受几次,就一不小心扭到了腰,疼起来站在原地10分钟不能动。一起去的吴敏在车协见多了,也不救助我。于是我每天去游泳,进行恢复。那里的条件很不错,在宿舍换好衣服,下6楼电梯,走2分钟就能下水了。偌大的50米池子基本没人。终于在回来之前游到基本不疼了。
北大也曾经有个50米的池子,室外的,在现在奥运乒乓球馆那里。我入学不久去过一次,小铁箱更锈,池边都是蜘蛛网,水面都是树叶,也只是就我一个人游。而且很快就也变成了工地,影响着我们打排球。
大四之前冬天洗澡不方便,也不便宜,有时我就干脆去五四,游泳,洗澡,外带桑拿。五四是25米的短池,6条泳道,可以想想有多拥挤了。大四的北大杯,只有50米的单项,4种泳姿。我自由泳第6进了决赛,决赛还是第6,36秒左右。转身没练太利索。潘昆峰小时候练过蛙泳,轻松夺冠,蝶泳第二。然后4*50米男女混合自由泳接力也不错,孙思纯,姚伟烨,加上范悦,好像得了第二。最后物理学院的总成绩也达到了第三,我身为领队还是很自豪的。要是知道贾海岩是游泳达人,一定会拉进来,那总成绩肯定第一了。还有一个研究生师兄蛙泳游了第三,我们级的一个女生(汗,想不起名字来了,一共就那么几个)也游了蛙泳,做出了贡献。
因为我是跟着电视教程系统学的,还是有些心得怎么游的,尤其是爬泳(就是因为自由泳比赛大家都用这种最快泳姿而被广泛叫做的自由泳),所以这么多年还是教过7、8个学生的。我也希望能教会一个。。。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